每個孩子都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有些錯誤讓父母啼笑皆非,有些錯誤讓父母感到怒不可竭,不同的父母面對孩子,不同的錯誤也會有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的父母嚴厲的指責孩子的過錯,例如大聲呵斥,
甚至是身體上的一些處罰,這些父母懲罰孩子時的出發點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但往往事與願違。
孩子並沒有在懲罰後記住教訓,也沒有因為懲罰而不再去犯錯誤,因為父母在懲罰孩子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告訴孩子所犯錯誤的危害性,以及正確的做法是什麼,父母憤怒的訓斥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
並且還是在遭受到懲罰時害怕的心理,往往大過於做錯事的內疚心理。
孩子並沒有意識到什麼是錯?什麼是對?甚至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做法?還是不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裏?不明白到底應該怎麼樣做才使父母不發火?孩子的這些疑問都無人可問,
因為他們在犯錯後得到的僅僅是家長的訓斥,對孩子犯錯誤,注重方式的懲罰或家常便飯式的懲罰。
彤彤跟我講了她女兒一個故事,有一次她4歲的女兒嘗試從冰箱裏拿一瓶牛奶,卻不料失手將奶瓶落在地上,牛奶撒得滿地都是,彤彤看到後很生氣,但是當下並沒有對孩子大吼大叫,她蹲下來對孩子説:“寶貝,你只是想給我們的地板洗牛奶浴,對嗎?反正牛奶已經灑了,在我們清理它以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幾分鐘。”
孩子點點頭,彤彤站在旁邊幾分鐘後,走過來跟孩子説:“寶貝,你知道每次當你知道製造這樣混亂後,最好要把它清理乾淨,並且物歸原處,所以你想這樣做嗎?我們可以用一塊海綿,一條毛巾或一隻拖把,你喜歡哪一種工具?”於是孩子選擇了海綿,彤彤就和孩子一起清理打翻的牛奶。
地面清理乾淨後,彤彤又説:“我們在用兩隻小手拿大奶瓶,已經做了個失敗的實驗,現在我們到後院去,把奶瓶裝滿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動它。”
通過這次犯錯,孩子學會了如何抓住大奶瓶,如果孩子雙手抓住大奶瓶上端靠近奶嘴的地方,孩子就可以拿住它不會花掉。
如果孩子犯錯誤,家長沒有注重方式的懲罰,或者家常便飯式的懲罰,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以下幾種情形,
1、強烈的逆反情緒
父母在生活中也有犯錯誤的時候,當孩子犯錯誤遭受到訓斥時,他們就會想:“媽媽犯錯誤怎麼沒有人訓斥,”這樣孩子就會產生一種牴觸心理,以後再遭受到訓斥時,孩子往往會表現出非常逆反的情緒,
不管父母説的是對還是錯,我就是不聽你們的話,我就是不按照你們説的做,怎樣懲罰我也不怕,看你們能把我怎麼樣。
2、順從地默默接受
這樣的孩子很有可能養成怯懦的性格,父母好可怕,他們説什麼我就聽什麼,這樣就不會犯錯了,但是事實上,孩子往往並不明白,自己真正的錯誤在哪裏?也就不會懂得,
下一次該如何避免類似的錯誤,因為孩子僅僅只是,震懾於父母的嚴厲和訓斥,這樣發展下去往往會使孩子形成怯懦的性格,即便是成人以後在處理事情上也是唯唯諾諾毫無主見。
3、父母與孩子會有隔膜
父母懲罰不當,往往是説往往是孩子説謊的開始,也是孩子封閉自己的心靈,
不再與父母進行交流溝通的開始,還是因為怯懦父母的懲罰,而遠離父母往往會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心理距離拉大。
4、孩子容易破罐子破摔
一旦孩子往往因為父母的不當懲罰,而對自己的行為,就落下刻下一個烙印,孩子心裏會對自己説:“反正我也不是好孩子,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這些孩子往往因為父母不加解釋的訓斥,認定自己就是父母眼中的壞孩子,
所以父母應該知道,即使是一些輕微的懲罰,對孩子來講也要謹慎使用,因為孩子既有敏感的自尊心,又對懲罰是否具有公平的敏鋭的感受能力。
一個沒有經過認真思考就作出了懲罰,會讓孩子感到萬分委屈,進而改變他對家長的看法,也會改變他對自己的評價,因此父母要明白什麼時候應該懲罰孩子,
怎樣做才不能才能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怎樣的懲罰方式讓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裏,怎麼樣能讓懲罰不給孩子造成傷害。
當我們知道孩子犯錯時,孩子是非常害怕的,除了要教育孩子外,
孩子還需要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這也是學習新東西的機會,對於科學家做實驗也是這個道理,即使實驗失敗還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