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併合形成新證據
資料圖片:LAMOST望遠鏡(圖左,又稱郭守敬望遠鏡)。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電 (黃京一 張素)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獲悉,該台研究員趙剛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銀河系併合形成的新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天文雜誌《天體物理學報》。
“星流”是指具有共同本質特徵的一羣恆星,因其在空間中呈現長條形水流狀分佈得名。趙剛等中國天文學家在運動學空間發現了7個源自銀河系併合過程的新星流,佔國際同類發現總數的一半;在化學空間發現了33顆丰度不同於普通恆星的“低α丰度恆星”,是國際同類發現總數的兩倍。
這些星流和低α丰度恆星被認為來源於銀河系附近的矮星系,由於遭到銀河系巨大的引力勢重創,以至於被完全打散,探測難度極高。
趙剛等人基於新星流的觀測特徵,提出潮汐星流的形態學理論,即星流一般隨時間演化經歷早期形態、中期形態、晚期形態三種形態。當星流處於早期形態時,它們在物理空間上還是聚集在一起;中期形態時,它們的成員星隱藏在銀河系各個角落,增加了探測難度;到了晚期形態,星流的成員星“完全遊弋於銀河系之中”,只有通過細緻的光譜分析,捕獲它們攜帶的母星系的化學印跡。
趙剛團隊將其發展出的系統的探測晚期形態星流的方法,比喻為“通過化學脱氧核糖核酸(DNA)做親子鑑定,幫助這些‘恆星孤兒’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他説,通過搜尋觀測銀河系中晚期星流,人們不僅可以探知更多有關星系形成的秘密,通過分析星流軌道,還可以建立起銀河系精確的引力勢和質量分佈。
值得注意的是,趙剛團隊的這些研究成果是依託中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銀河系光譜巡天數據取得的。《天體物理學報》審稿人認為他們的論文不僅探討了對銀河系化學演化模型極其重要的觀測限制,也向世界展示了LAMOST望遠鏡的早期成果,是該巡天項目的重要里程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