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全球大流行何時是個頭?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已持續近兩年。全球範圍內,超過2.4億人感染, 490萬人因新冠去世。
但過去一個多月,全球疫情出現趨緩的態勢。
自8月末以來,全球一週新增確診病例、一週新增死亡病例呈持續下降趨勢。從全球疫情曲線圖可以看到,第三波疫情高峯已過。
全球疫情變化。/世衞組織官網截圖
世衞組織10月19日發佈的最新疫情週報顯示,在世衞組織六大區域中,除歐洲區域外,其餘五個區域的新增確診病例、新增死亡病例都持續下降。數據顯示,相比於8月末的高峯時期,全球一週新增確診病例過去一個多月下降了38%。
自去年3月新冠疫情被宣佈為全球大流行以來,世界疫情幾經起伏。第一波全球疫情高峯出現在2020年底至2021年初,第二波疫情高峯出現在2021年4月,第三波疫情高峯出現在2021年8月。可以看到,幾乎每次在人們認為疫情將逐漸趨於緩和時,新冠病毒就會出現新一波的反撲。
但隨着疫苗接種率不斷上升、新冠病毒久未出現新的令人關注的變異,許多人懷着期待發出疑問:這場肆虐全球的新冠大流行終於要到頭了嗎?
全球疫情持續放緩意味着什麼?
世衞組織日前指出,自8月末以來,全球新增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
10月19日,世衞組織發佈的最新疫情週報顯示,過去一週(10月11日至10月17日),全球新增確診病例270餘萬例,新增死亡病例4.6萬例,相比前一週分別出現了4%和2%的降幅。
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世衞組織非洲區域。相比於前一週,非洲區域的新增確診病例和新增死亡病例分別出現了18%和25%的降幅。
世衞組織六大區域疫情變化,其中淺綠色代表歐洲區域。/世衞組織官網截圖
在新增確診病例上,西太平洋區域過去一週的降幅為16%,美洲區域為14%,東南亞區域為13%,東地中海區域為6%。在新增死亡病例上,緊隨非洲區域之後,降幅最大的是東南亞區域,其降幅達19%。東地中海區域降幅為8%,美洲區域、西太平洋區域變化幅度與前一週相當。
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流行病學專家埃德温·邁克爾(Edwin Michael)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全球新增病例出現持續下降的趨勢,主要原因在於全球疫苗接種率的提高,以及大部分國家在幾次疫情浪潮中獲得了自然免疫力。
埃德温·邁克爾稱,隨着疫苗接種的增加,在大部分人口(超過70%)已接種的國家和地區,疫情情況正在迅速發生改變。“在這些可能已經接近羣體免疫的國家和地區——其還有大約10%-15%的人口可能已經通過感染獲得免疫,最新一波疫情的高峯已過,其疫情開始好轉”。
但是,埃德温·邁克爾指出,“由於疫情仍會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羣中傳播(主要是兒童和拒絕接種疫苗的人羣),其下降過程將延續比較長的時間”。這也就意味着,全球疫情仍存在反彈的風險。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10月13日在參加2021醫生雲大會時也曾指出,全球疫情近來整體呈現趨緩態勢,近一個月的確診病例下降近30%。其原因包含多個方面,首先是普遍接種疫苗,其次是病毒沒有出現新的變異,此外人們也普遍加大了一些防護措施。但是,張伯禮強調,現在説疫情已經得到控制還為時過早。
美國得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病毒學家本傑明·紐曼(Benjamin Neuman)則直接指出,當前全球疫情趨勢放緩可能並非永久性的下降,而是一個“令人放鬆警惕的騙局”。
他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世界即將迎來感恩節、聖誕節、新年等連續假期,而每一個假期都有大量的人員流動和聚集,這可能會導致感染再次增加。“由於仍有一部分拒絕接種疫苗的人,疫苗的有效性也存在新的疑問,這意味着我們未來可能還會看到新的疫情高峯——譬如在節假日之後。”
歐洲或成新一波疫情中心?
事實上,全球疫情雖然整體出現下降趨勢,但一個備受關注的區域——歐洲區域卻出現疫情上升趨勢。
世衞組織10月19日發佈的疫情週報顯示,歐洲區域的新增確診病例連續第三週出現上漲趨勢。報告顯示,歐洲區域一週內新增確診病例超過135萬例,比前一週上漲了7%,幾乎佔到全球一週新增確診病例的一半。
歐洲區域是世衞組織六大區域中唯一出現上漲趨勢的區域。該區域內超過一半的國家(61個國家中的35個)新增確診病例出現上漲趨勢,其中英國、俄羅斯、土耳其三個國家新增確診病例最多。
在新增死亡病例上,歐洲區域一週內新增死亡病例1.8萬例,漲幅為4%,佔到全球一週新增死亡病例的39%。其中,盧森堡新增死亡病例漲幅最大,達到200%。其次是丹麥、斯洛伐克,其漲幅分別為83%、82%。俄羅斯的一週新增死亡病例數最高,達到了6897例。
英國、俄羅斯兩個國家的疫情已經引發全球矚目。
英國的疫情正在快速發酵。10月19日,英國新增確診病例43738例,連續第七天日增確診病例超過4萬例。當天新增死亡病例223例,是自3月以來的最高值。
英國一週疫情變化圖。/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網站截圖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疫情統計數據,英國過去28天新增確診病例104萬例,僅次於疫情最為嚴重的美國。除此之外,過去一週內,英國新冠住院病例上漲了10%。據BBC報道,由於英國疫情再次惡化,摩洛哥政府宣佈從10月20日起禁止英國航班入境。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流行病學家Deepti Gurdasani對CNN表示,英國當前疫情反彈的狀況是“可預料的”,這是英國過快開放的結果,她還指出,“英國冬季快到了,疫情只會變得越來越糟糕”。截至10月19日,英國累計確診病例858萬例,累計死亡病例接近14萬例。
俄羅斯也陷入新一波疫情危機之中。
據塔斯社10月20日報道,俄羅斯過去24小時內新增確診病例34073例,新增死亡病例1028例——這是俄羅斯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單日新增死亡病例最高紀錄。截至當天,俄羅斯累計確診病例796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22萬例。
俄羅斯一週疫情變化圖。/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網站截圖
據塔斯社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10月20日同意政府提出的一項提議,即將10月30日至11月7日宣佈為非工作日,以遏制當前快速惡化的疫情。新冠疫情嚴重的地區則可以自行宣佈從10月23日起為非工作日。
普京當天對俄羅斯民眾表示,“我們只有兩種辦法度過這段時期——熬過疾病或是接種疫苗。接種疫苗顯然好過等待疾病及其嚴重影響的到來”。
疫苗免疫力下降影響開始凸顯?
英國和俄羅斯疫情持續惡化的原因不盡相同。
塔斯社分析稱,俄羅斯新冠疫情惡化的主要原因是,該國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同時民眾開始忽略一些疫情防控舉措。據Our World in Data統計數據,截至10月19日,俄羅斯完成疫苗接種的人口比例為31%。
而作為新冠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英國新增確診病例持續上升引發了外界對於新冠疫苗有效性逐漸降低的擔憂。
據Our World in Data統計數據,截至10月18日,英國至少接種一劑新冠疫苗的人口占比達72.51%,其中 66.56%已完成疫苗接種。
BBC分析指出,英國的疫苗接種速度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這或許是英國當前新增確診病例如此之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新冠疫苗在預防感染方面的保護力,在接種疫苗五至六個月後將大幅下降。
不過,該研究也指出,接種疫苗六個月後,其在避免重症方面的保護力仍然很高。
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與生物統計學教授本傑明·考林(Benjamin Cowling)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疫苗接種率高的英國當前確診病例激增,表明疫苗在預防感染方面的有效率會減弱,但其在降低突破性感染的重症方面仍然有效。因此雖然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病例激增,但這一波疫情中的死亡病例要遠低於前幾波。
埃德温·邁克爾也關注到疫苗有效性或在降低的現象。他指出,美國疫苗接種率最高的一些州也出現了新增確診病例上升的趨勢,這“或許是這些州出現第一個疫苗接種後疫情浪潮的跡象,也是突破性感染和疫苗免疫力下降影響開始出現的一個信號”。
截至10月19日,美國完成新冠疫苗接種的人口占比56.34%。其中,佛蒙特州、康涅狄格州等地區疫苗接種率最高,達到70%左右。而在美國整體疫情放緩(14天內新增病例下降22%)的情況下,這些州成為新增病例漲幅最大的州——其中佛蒙特州14天內確診病例漲幅達38%,康涅狄格州漲幅23%。
本傑明·紐曼甚至提出,雖然現在大家都在用“完全接種”(fully vaccinated)這個詞,但“當前階段,沒有人真正完全接種”。
他指出,有證據表明,一劑、兩劑疫苗在六個月後有效性會減弱,這也就意味着,即使接種疫苗的人在增加,絕大部分人仍然很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甚至數年時間,我們才能確定,到底需要接種多少劑疫苗,人類才能達到一個對新冠病毒具有持久免疫的狀態”。
全球疫苗接種速度放緩有多大影響?
在這場持續近兩年的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疫苗無疑是解開困局最重要的一把鑰匙。但疫苗接種面臨的困境仍在持續。
據Our World in Data統計數據,截至10月19日,全球共接種疫苗67.2億劑,大約47.9%的世界人口已至少接種一劑新冠疫苗。
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本傑明·考林指出,隨着疫苗接種率越來越高,各國可以根據本國情況決定何時宣佈疫情結束並恢復正常。“事實上,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已經做出了(放鬆管控)這個決定”。他認為,到2022年初,全球範圍內仍在通過公共衞生措施防控新冠疫情的地區將非常少。
但本傑明·考林更擔心另一個問題——疫苗接種不平等。“雖然全球近一半人口至少接種一劑疫苗,但這也意味着還有超過一半人口尚未接種任何疫苗。”他説道。
不同收入國家疫苗接種率變化。/Our world in data網站截圖
自開始新冠疫苗接種行動以來,地區接種不平等一直是一個突出問題。Our World in Data數據顯示,中高收入、高收入國家疫苗接種率已達60%-70%,而低收入國家疫苗接種率僅為2.8%。
世衞組織10月7日宣佈啓動“全球新冠疫苗接種戰略”,希望在今年年底前為世界各國40%的人口接種新冠疫苗,明年年中為70%的人口接種新冠疫苗。此前,世衞組織設定的目標是,到9月底,世界各國至少讓10%的人口接種疫苗,但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未能達到這一目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非洲和中東地區國家。
世衞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10月7日的講話中稱,“沒有一個協調的、公平的(疫苗接種)方案,任何一個國家病例的減少都無法持續很長的時間”,“為了每一個人的安全,我們必須儘快讓所有國家都達到一個高水平的疫苗覆蓋率”。
除此之外,全球疫苗接種速度正在放緩。今年夏季,全球單日接種疫苗劑數超過4000萬劑。但9月開始,全球疫苗接種速度放緩,如今單日接種劑數為1900萬劑。
全球單日疫苗接種數變化。/Our world in data網站截圖
埃德温·邁克爾分析稱,在美國等中高收入國家,疫苗接種速度放緩主要是因為,大多數願意接種疫苗的成年人都已完成接種,目前主要還剩12歲以下的兒童尚未獲準接種疫苗,以及一些疫苗懷疑論者拒絕接種疫苗。
但在非洲等中低收入地區,疫苗供應不足仍然是導致其疫苗接種率低的一個主要原因。譚德塞10月7日指出,目前全球有足夠的疫苗供應以實現世衞組織設定的疫苗接種目標,“只要疫苗能得到公平分配”。
他再次呼籲疫苗生產商優先滿足COVAX(新冠疫苗實施計劃)和AVAT(非洲疫苗採購信託基金)的訂單需求,同時幫助所有地區增強疫苗生產能力。
疫苗加強針什麼時候打合適?
疫苗接種不平等所帶來的隱憂是全球性的。
埃德温·邁克爾強調,疫苗接種率低意味着新冠病毒仍然有大量的易感者可以進行“突變試驗”,這可能導致新冠病毒產生在傳播力、免疫逃逸方面超過“德爾塔”(Delta)變異病毒的新突變。
目前,世衞組織認定的“需要關注的變異病毒”共有四種,按照認定的時間順序分別命名為“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此前研究顯示,“德爾塔”變異病毒傳播力甚至致病力都遠超原始毒株,它也被認為是引發第二波全球疫情的一個主要原因。
不過,自今年5月將“德爾塔”認定為“需要關注的變異病毒”之後,暫未發現新的需要關注的變異毒株。“也因此,現在需要重點提高全球疫苗接種率,以避免出現更具傳播性、疫苗逃逸能力更強的變種。”埃德温·邁克爾説。
埃德温·邁克爾認為,在全球疫苗接種方面,目前主要面臨三方面挑戰。其一是提高疫苗接種率低的國家的接種率,其二是為兒童接種疫苗,其三則是開始疫苗加強針的接種。他表示,這些舉措對於延長新冠疫苗免疫力、避免全球疫情再次反彈至關重要。
事實上,自今年夏季開始,一些疫苗接種率較高的國家就開始為部分民眾接種第三劑疫苗加強針,包括以色列、英國、美國等國家。
本傑明·考林認為,是否要開始接種疫苗加強針,取決於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疫情情況。“在感染率仍然非常高,以及去年就開始疫苗接種行動的國家和地區,現在開始接種加強針能夠強化免疫,從而拯救生命。但是在感染率比較低的地區,目前可能還不是接種加強針的合適時機。”
世衞組織此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世衞組織一直在密切關注有關加強針的新數據,不排除未來可能需要對一些特定羣體接種加強針。
但其在10月初發布的關於新冠疫苗加強針的臨時聲明中指出,只有在有證據表明,隨着時間的推移已接種疫苗對防止重症和死亡的保護力不足時,才可能需要接種加強針。相比於注射加強針,目前最重要的仍然是提高每一個國家的初級疫苗覆蓋率。
可以放鬆警惕了嗎?
值得關注的是,隨着疫情放緩、疫苗接種率提高,一些國家已開始開放邊境。
美國白宮稍早前宣佈,11月8日起,美國將向完全接種疫苗的國際遊客開放邊境,適用於陸路和空路。
美墨邊境。/IC photo
意大利開始試行,本國居民從馬爾代夫、毛里求斯等多個非歐盟國家和地區旅遊返回意大利後,可以免除隔離。
澳大利亞此前則宣佈,將於11月開放國際邊境。印度自10月15日起開放國際遊客入境,阿根廷從10月1日起分階段逐步允許國際遊客入境。還有一些國家如柬埔寨、泰國等,則宣佈縮短已接種疫苗遊客入境隔離時間或對部分國家遊客免隔離。
埃德温·邁克爾指出,對於疫苗接種率較高的國家,在採取了相應防控舉措(如要求入境遊客完成疫苗接種、出行前新冠檢測呈陰性等)的情況下,重新開放邊境是可行的,其傳播風險也可以降到最低。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一些情況將變得更加清晰——譬如免疫力的下降、突破性感染的影響等。至少在此之前,我認為我們仍然應該保持警惕。”埃德温·邁克爾説道。這包括,一方面接種疫苗(包括在恰當時候接種加強針),另一方面繼續遵守一些必要的疫情防控措施,包括在擁擠的封閉場所佩戴口罩等。
本傑明·紐曼也認為,疫情發酵至今,在採取恰當的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可以逐步開放邊境。但他也表示,對於新冠病毒,仍需保持警惕。“想象病毒會向我們所期待的方向發展是危險且不成熟的,尤其是我們此前已多次犯下這一錯誤”。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張磊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