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利新:沒有困難,我來幹什麼

大美新疆,那裏有甜美的葡萄、脆爽的哈密瓜、聞名世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成羣的牛、羊、駱駝,人人嚮往之。可是,只有親自到過和田的人,才有真切的體驗。

聶利新是來自北京順義仁和中學的一名支教老師。2018年5月,當聽説和田需要支教教師時,他按捺不住激動之情,主動報名參與支教。“那一刻,我的心中升騰起一份力量——我要到和田去,到祖國需要我的地方去。”聶利新説。

聶利新:沒有困難,我來幹什麼

我知道你是誰

也知道你為了誰

二十多年的從教經驗,讓聶利新越發覺得內心經不得觸動,尤其是看到教育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需要援助,他更想起自己的責任與擔當。近兩年的時間,這裏的一草一木已熟悉,一街一道亦踏遍,但是一樁 樁、一件件和這裏師生相處的畫面,令他永遠難忘。

初到和田,一切都是新鮮的、陌生的。聶利新需要儘快去適應環境,更要儘快去適應“和田節奏”。從2018年9月到當年年底,他先後教授八年級10班、八年級8班。2019年開學初,又增加了八年級7班的教學任務。頻繁地調整班級,給聶利新的教學帶來非常大的挑戰,但他都欣然接受了。

為了儘快瞭解學生的學情,聶利新狠狠下了一番功夫,先後記住180多個學生的姓名。因為他認為,要想走進學生的心靈,首先就要知道他們是誰。這180人中,有近一半的學生是維吾爾族人,他們的名字都比較長,多的可達10個漢字。“一開始,有些名字我讀都讀不順利,現在已經能隨口叫出每個學生的名字了。”聶利新説,為了記住學生的名字,他先要了解每一個學生姓名的含義,比如“麥迪乃姆”表示“慈祥的”,“艾則買提江”表示“英雄”等。他還通過家長在朋友圈分享的學生生活、學習照片,加深印象。這番功夫也讓聶利新有了意外收穫,“我發現,在與每個學生談話時,將姓名的含義與父母對他們的期待聯繫起來,學生就會有一種非常自然的親近感。”聶利新説。

經過不懈努力,聶利新不到一週就記住了所有學生的姓名。學生對聶老師這麼快就記住他們的名字感到非常驚訝。學生阿卜杜·瓦日斯就曾興奮地説:“太神奇了,這麼快您就知道我是誰。有的老師教了我一年都不認識我,每次叫我回答問題都是用手指着我説,你來回答。”看到學生的喜悦之情,聶老師也非常開心,並真誠地説:“希望你也知道我是誰。”孩子們則調皮地回答:“我不知道您是誰,但是我知道您為了誰!”

困難算什麼

“大山”嚇不倒我

“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不夠晚上補”,這是和田真實的寫照。每天,聶利新要從駐地步行25分鐘來到學校。“經常是剛在人行道上走幾分鐘,鞋上、褲腳上就是一層厚土,嘴裏的沙粒在牙齒間吱吱作響。”聶利新説,每天回到駐地,第一件事就是漱口、洗臉、洗頭,拍打褲腿、擦皮鞋。尤其是進入春季,看來封閉嚴實的塑鋼門窗,也抵擋不住細沙的侵入。一夜之間窗台、桌子上就會有厚厚一層細沙。

這裏與北京相差兩個多小時的時差,使聶利新的生活作息也亂了套——睡眠不足造成頭痛頭暈、無精打采,水土不適造成皮膚乾燥、嘴唇乾裂、嗓子乾啞,時不時的上火牙痛,折騰得他有苦難言。和田地區偏硬的水質導致五年前就已摘除膽囊的他,再次發作腎結石。“那種撕心裂肺的疼痛,令我全身大汗淋漓,不能正常行走,只能在牀上不停翻滾,痛不堪言。”即使這樣,也改變不了聶利新援疆的初衷。“沒有困難,我來幹什麼?當逃兵不是我的性格!”聶利新説。

在和田五中,聶利新教兩個班,120多人。面對超大的班額,他認真備好每一節課,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高效的課堂教學迎接每一天。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調動學生積極性,聶利新力爭把每節課都精心設計成有新意的課堂。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每天,120本學生作業要全批全改,放在桌子上都能達到聶老師的頭頂了。每次批改作業,計算步驟是否正確、推理過程是否規範、書寫是否認真等,都要求他瞪大眼睛,聚精會神,來不得半點馬虎。“問題較大的作業,我會一對一地找學生面批、面改,有必要的還要與家長溝通,瞭解一下家庭學習環境,以對症下藥。”聶利新説。

由於學生的基礎差、底子薄,有些學生總是跟不上整體的進度。在聶利新的班上,伊力扎提同學的英語成績非常優異,但數學極差。上課時他還總愛趴着,不聽課。瞭解到這名學生有出國意願後,聶利新便對他多加關注:課下推心置腹的談話,課上多給他機會回答問題並及時表揚。慢慢地,每一個眼神,每一次肯定,讓懶惰、愛睡覺的他變得喜歡上了數學課,期末考試成績也明顯提高。伊力扎提用他不太標準的漢語自信地説:“老師,下次期末考試我還要得個進步獎。”

聶利新的學生中,數學成績在個位數的學生不在少數。這也激發了聶利新的鬥志,不斷嘗試尋找提高學生成績的方法。比如,在每日一測中,聶利新利用課前五分鐘,檢測前一天講過的基礎過關題。課上就及時批閲。對有問題的學生面批、面改,不過關絕對不放棄;對每次全對的學生及時表揚,鼓勵他們保持學習狀態。如今,課間的時候,聶利新身邊總有一羣學生圍着他追問各種問題,這已經成為辦公室一道靚麗的風景。

讓北京的教育理念在和田生根發芽

作為北京援疆教師,如果目光只盯着自己教授的兩個班,只想提高自己班學生的成績,就太狹隘了。把首都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到和田,讓它們在這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是教育援疆工作的意義所在,也是聶利新的支教工作信條。

通過觀察,聶利新發現,這裏的學校相比北京的學校缺乏生氣勃勃的景象。結合自己在北京的工作經驗,他向和田五中領導提出了建議——逐步推進校本課程,以激發學生潛能,也給老師們提供一個廣闊的施展才華的舞台。他的建議果然被校方接受了。

隨後,聶利新按校領導要求,在數學組、理化生組做了兩場講座,細緻入微地介紹校本課程建設的要點和方法。這兩場講座受到和田五中領導、老師們的高度好評,聶利新也因此被任命為數學教研組組長,“學校領導和同事們的信任,令我工作更有動力,也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和田的風沙再大,我有一顆堅強的心面對風雨;和田的教育教學環境再薄弱,我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支撐我前行。‘首善,實幹,團結,奉獻’這八個字牢牢記在我的心間,指引着我的行動!”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聶利新正是帶着這份沉甸甸的信念,滿懷激情地來到了和田,衝向支教第一線。“還記得,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學生那份渴望求知的眼神;還記得,在課間,一大羣學生圍繞在我身旁,爭先恐後問問題的場景;還記得,在教研組活動上,我將首都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同組老師分享的時刻……”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令聶利新暫時無法返回和田。但是,初三畢業班學生的學業一天也不能耽誤。聶利新克服種種困難,在幾天內將教材、課件、教案、習題等資料準備齊全,通過視頻、語音、文字等方式在線教學,沒讓學生耽誤一節課。孩子們晚上11點以後在線提問的情況經常發生,聶利新每次都耐心地答疑,並鼓勵學生有問題及時問,幾點都可以。

選擇了支教就是選擇了寂寞與堅強,選擇了支教就是選擇了奉獻與壯美。支教工作時間雖然只有兩年,但聶利新感覺很充實。“我會將這段經歷永遠地珍藏在心裏,支教生活是我生命當中不可磨滅的一筆,生命因為它而更加豐富和精彩,這將是我們今後工作的不竭動力。”聶利新説。 (文/現代教育報記者 韓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90 字。

轉載請註明: 聶利新:沒有困難,我來幹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