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何不加入RCEP?錯過歷史性機會,莫迪被什麼拖了後腿?
全球最大的自貿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於昨日正式成立,但印度卻放棄了這個歷史性的機會。
這就有些奇怪了,要知道,印度可是最先同意組建RCEP的國家之一。
RCEP由東盟發起,2012年8月底,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經濟部長會議原則上同意組建RCEP。2019年11月4日,16國領導人聯合聲明稱,RCEP的15個成員國已結束所有文本談判以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準備明年簽署協議,
只有印度決定繼續談判
。
因此,RCEP的15個國家將在沒有印度的情況下籤署協議,只是保證RCEP的大門依然向印度敞開。
那麼印度為什麼在最後時刻沒有加入RCEP?
關鍵在於,印度製造業沒有競爭力,擔心加入之後本土製造業受到衝擊。
印度擁有13多億人口,年輕勞動力充足,勞動力極為便宜,市場廣闊,按理説製造業應該是其強項,怎麼卻成了其弱項了?原因有三:
一、印度用工制度的超前性
印度獨立後保留了大量英國的法律,很多法律過於超前,不利於製造業發展,比如招工制度上。
印度工人一旦進入規模以上的工廠工作,就可以享受全方位的勞動權利和保護。正規部門的工人往往組成各種工會,再通過工會組成政治聯盟。這種嚴密的組織與票選民主結合起來,就形成任何政治勢力都不敢小覷的政治集團。
企業超過7人就能建立工會,企業要解僱100個人以上就要政府批准,嚴苛僵化的用工法律與強大的工會力量,大大降低了印度的工業生產效率。招工制度、工會制度、解聘制度,造成印度無法像中國那樣發展出勞動密集型的工業,而有利於醖釀出了大量小作坊式的企業,和繁榮的服務業。
可以想見,印度作坊遇到中國製造簡直一敗塗地。
2019年中國和印度的貿易總值是6395.2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對印度出口5156.3億元,自印度進口1238.9億元,貿易順差是3917.4億元。印度人均GDP不足中國的五分之一,製造業都競爭不過中國,就更無法與人均GDP與之相差無幾的越南競爭了。
二、印度土地制度的落後性
印度的制度一方面過於“先進”,另一方面卻過於落後。
印度沒有實施土地革命,沒有掃清農村的封建勢力,印度土地是私有的,想搞基建、建工廠就要與無數私人小地主扯皮。在“產權神聖”精神的庇護下,小地主結成聯盟,寧願土地荒蕪也要漫天要價,造成徵地難。再加上印度人口密度極大,一旦徵地將面臨天價。
徵地困難直接導致基建太差,基建太差又導致物流成本極高,連鎖反應給製造業帶來致命約束。
印度公路鐵路交通之所以不發達,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徵地成本太高。彭博社2017年9月10日的報道稱,在印度,混亂的交通堵塞,使得汽車移動的速度為每小時不到5公里——步行都要快於駕車。因此,印度只能發展單位重量價值高的製造業,如IT和製藥產業,因為這些產業可以靠航空運輸解決物流問題。
三、對中國的發展方式存在偏見
按理説印度自己製造業發展不上去,就應該學習一下其他國家的經驗,比如説作為鄰居的中國。
但是,印度自1991年改革之後,其發展模式一直對標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印度主流精英也接受了當時的西方主流經濟思維,因此西方怎麼看中國,印度的很多精英也怎麼看中國。
印度認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因為大量承接低端製造業,是世界的打工仔。一旦中國的人口紅利消失,就會陷入一種發展陷阱。因此,中國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當中國在90年代開始與印度拉開差距後,印度人又自我安慰,認為自己的民主國家,大量人口説英語,印度發展的是高端服務業,是世界辦公室,檔次高於中國。
印方還認為印度的周邊環境比中國好,發展潛力更大。印度與中國的實力差距,很快能夠彌補回來。
十幾年前,印度的一些學者經常用龜兔賽跑的例子來形容中印之間的發展差距。雖然中國跑得快,但是容易中途停滯。而印度只要按部就班的發展下去,就一定能夠超過中國。
可是,隨着中國與印度的差距越拉越大,印度開始疑惑且不自信了。
莫迪上台後,開始產生學習中國的想法。莫迪至少訪問過四次深圳,他想把深圳模式搬到印度,但莫迪終究無法將深圳模式搬到印度。
所以我們看到,即使印度擁有龐大的人口、廣闊的市場,但製造業一直給印度拖後腿。
今年印度經濟的表現極為糟糕,GDP大幅縮水,財政收入鋭減,失業率飆升。
IMF發佈了一份對2020年世界各國GDP預測的報告,認為孟加拉的人均GDP要超過印度,結果在印度媒體上引發軒然大波。因為在過去幾十年裏,印度的人均GDP是超過孟加拉國的,很多印度人根本看不上孟加拉國。結果孟加拉國能夠在人均GDP方面反超了印度,這讓很多印度人難以接受。
所以我們很容易從中感受到,印度人已經對當前自己的模式有憂慮了。
孟加拉國經濟增長率超過印度,重要因素之一是加入了“一帶一路”。
而印度則拒絕加入“一帶一路”,並且將中國視為其最大競爭對手。
如今,印度糟糕的並不只是經濟,其國內宗教矛盾,政黨之間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都呈現出激化的趨勢。去年8月份對克什米爾的軍管,年底的公民身份法案,以及今年對農業法改革,都引發了印度國內的政治、社會、階層的動盪。再加上疫情的打擊,使印度雪上加霜。
現在的印度處於一種迷茫的十字路口前——之前鄙夷的中國模式取得了成功,自己奮鬥的西方模式卻開始衰敗。印度既遭遇了各種各樣的危機,又沒有探索出一套適合於本國發展的模式,不知道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