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內首例人體低温保存者丈夫: 我認為她只是“暫停”了

  齊魯網濟南8月15日訊(記者 吳金成 袁超 王曉龍)2017年5月10日晚,山東濟南,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低温醫學研究中心,桂軍民和剛剛做完人體低温保存手術的妻子展文蓮進行最後的告別。隨後,展文蓮的身體被轉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長期保存。

  據山東廣播電視台齊魯頻道《每日新聞》報道,5月8日凌晨4時01分,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東院區舒適醫療病房中,展女士被宣佈臨牀死亡,結束了49歲的生命。

  在病房外待命了四十多個小時的臨牀響應團隊迅速介入。10分鐘後,經過注射抗凝血藥物,啓動呼吸機和心肺維持設備等處理,展女士被等候在旁的救護車轉移至這裏,進行灌流和血液置換操作。

  在特製的低温手術枱上,通過開放頸部和股部兩條血管通路建立體外循環,展女士的體温被逐漸降至18℃,隨後血液逐漸被不同濃度梯度和成分的冷凍保護劑替代。使用冷凍保護劑替換掉血液是因為血液中含有的大量水分在冷凍時會產生冰晶,破壞組織形態;而在不同温度選擇不同成分的冷凍保護劑,則是為了降低在降温過程中冷凍保護劑可能產生的滲透壓損傷。

  最終,展女士在一台由電腦控制的深度降温設備上,逐漸降温到零下190℃,在與親屬最後告別後,被轉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長期保存。

專訪國內首例人體低温保存者丈夫: 我認為她只是“暫停”了

  妻子患癌症去世,選擇將妻子遺體做低温保存的丈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當時為何做了一個異乎常人的決定?我們記者獨家採訪到了死者的丈夫。

  桂軍民,是一個體育學校的上班族,妻子生前,也只是銀行的小職員。兩個人的家庭,算不上有錢人,而為了給妻子治療,一家人已經花去了不少積蓄。桂軍民告訴記者,一開始自己也沒有想到,低温保存這個聽上去就很高端的項目,能夠跟自己有什麼關係。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很偶然的聊天。

  “跟醫生聊起這個話題,就説人去世以後怎麼辦?他就講了,説你瞭解不瞭解這個低温保存,我説我瞭解過。”桂軍民告訴記者。

  5月8日凌晨4點,49歲的展女士在齊魯醫院的病牀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但在彌留之際,她還要接受一場手術,讓她可以被低温處理,並被放進冷凍艙。

  接受低温保存遺體的婦女展文蓮,兩年多以前,一次偶然中,她被查出得了晚期肺癌,而且迅速惡化,後來頭部也受癌細胞的感染。直到兩個多月,徹底停止呼吸,進入冷凍艙低温保存。

  桂軍民説:“我問她可不可以,到一個地方睡覺,她説好。即使我們不做這個,當時也是要去籤捐贈協議的。”

  進行了三天的降温處理之後,展文蓮被頭下腳上地放進了特製的液氮容器中,容器中的温度常年保持在零下196度。丈夫桂軍民説,在他的感知中,妻子如今的處境,不能算是死亡,最多算是“死亡暫停”。

  桂軍民告訴記者:“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我不認為她已經去世了,我只認為她短暫的休息一段,只是暫停了。”

  至於這次低温保存到底花了多少錢?桂軍民並不願意透露。

  桂軍民介紹説:“沒有花多少錢,具體的不方便説,很少很少的一部分,我們能承受得起,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公益項目。”

  接下來,妻子將在這個冰凍艙裏“沉睡”,而且時間未知。但桂軍民相信,隨着科技的發展,妻子一定可以“起死回生”,“我希望她醒過來的時候,這個病是可以治療的。”桂軍民説。

  不過,桂軍民也有自己的擔心,一旦妻子真的復活,她又該怎麼面對新的生活呢?桂軍民説:“比方説倫理問題,她復活了我都不在了,這是完全可能的,再一個,她復活後她的記憶,只停留在現在,將來幾十年的記憶是個真空,其實她很痛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0 字。

轉載請註明: 專訪國內首例人體低温保存者丈夫: 我認為她只是“暫停”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