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錢,真的只是道德問題嗎?
從小學生到大學生,甚至大學畢業,孩子向父母要錢現象很普遍,甚至嚴重到似乎除了錢什麼都不缺的那種,以至於工作幾年還在無休止的要錢那種。
很多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糾結到底給還是不給,正確的辦法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了解父母在給錢時候的心理動機是什麼和總給錢對於孩子來説意味着什麼?
首先在原生家庭得不到滿足的孩子,一再的要錢,他的背後的心理動機實際上是缺乏愛,想要通過金錢得到補償,在潛意識的深處渴求的是曾經在父母那兒沒有得到滿足的一些愛,那是同父母的心理深處連接的一個過程,即使彼此都不愉快。尤其一些早年不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留守兒童,或者父母離婚、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的家庭中的孩子,他是更容易有這種老要錢的傾向。
甚至直接跳過要錢的環節,不管家庭條件怎麼樣,直接偷父母的錢。這個時候做父母的應該反思自己了,偷錢的這種行為不是道德問題,更多的原因是父母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它最準確應該叫做心理健康問題,必要的時候應該找心理諮詢師。
那麼,父母給錢的心理是什麼呢?我記得有一個媽媽曾經自責的,就説自己在堅決不多給孩子之後,她自己就會有些糾結而又感到自己,是不是心太硬了?太無情?實際上,這件事不但沒有必要自責,還可以説這樣的做法是對孩子最好的,不要因為自己有什麼自責心而滿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總是要錢對於孩子來説意味着什麼呢?孩子總是和父母要錢竟然還和他們的自信心有關係,在孩子們的生活中,花錢的地方不止有我們能想到的飯錢、零食錢、娛樂錢,還有他們因為攀比心理衝動消費方面,他們總想着要買最新的華為、蘋果手機,穿最貴的AJ球鞋,經常因為面子請同學消費。同學有的自己一定要有,這些都是通過金錢才能得到自信,都是他們心理低自尊的影響。
面對總是要錢的情況,做父母的建議該怎麼辦呢?
首先父母可以做到情緒不能被孩子牽着走。你要知道孩子亂要錢時候口氣不好,只是他們一個要錢的手段,孩子要不到錢,心情不好這是孩子的事,父母的責任是一定要培養孩子為自己行為和情緒負責任.
第二,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好這零花錢的多少。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可以多給一些,而經濟條件差的,就可以少給一些。多少夠自己孩子在滿足必要的生活所需就可以。如果孩子在規定之外,經常沒完沒了的要錢,一定要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責任,沒有掌握好用錢的度,超出後只能先把下個月的預支出來,如果你不這麼做,孩子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要錢。
最後,如果感覺孩子是因為缺乏自信而經常和父母要錢的,告訴他們擁有更多知識和技能,總有一天會讓你自信。靠討好他人得到的尊重是不會長久的,付出早晚都會有收穫的。
所以不管這家裏錢多錢少,咱們都要教育孩子正確的金錢觀。錢是好東西,唯一缺點就是錢不好賺,但家長在孩子面前,也不需要哭窮,只要讓孩子知道錢是爸媽的辛苦所得,理應珍惜。告訴孩子只有通過努力得來的才是最好的。家長要從小讓孩子學會抵禦誘惑,理性地滿足自己的慾望,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金錢觀。
不是所有的坑都是錢能填平的,愛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的東西。心裏有愛,生活中被愛的孩子他的三觀才是最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