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若蘇聯沒有派空軍出戰,百萬志願軍還會赴朝嗎?中國:必須去!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綜合

上世紀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朝鮮的主要盟友一個是中國,另一個是蘇聯。中國出動了百萬軍隊直接赴朝參戰,而蘇聯則為中國軍隊提供了60個步兵師(其中30個師的裝備戰後才到貨)的蘇式武器,並秘密派遣空軍入朝,藉助優勢的米格15戰機痛擊美軍,併為中國陸軍提供了一定的空中掩護。事實上中美軍隊當年差距最大的,恰恰就是空中力量,美國空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蘇聯的戰機和飛行員無異於雪中送炭。如果當年蘇聯空軍沒有出戰的話,中國還會派遣志願軍入朝嗎?
答案是肯定的。1950年抗美援朝的前期決策過程有波折,爭論最多的就是中美兩軍懸殊的裝備差距。中國建國才1年時間,還是個落後的農業國,美國當時則是世界霸主,軍工水平尤其突出。和美國開戰,能否達成戰略目標是沒有底的,尤其是在入朝前進行實力對比的時候。所以決定派志願軍參戰之前,中蘇之間有過長達數個月的溝通,核心就是如果中國出兵朝鮮,能得到蘇聯方面怎樣的支持。
斯大林在1950年7月向中方表示,蘇聯可以提供中國軍隊的武器供應,使得中美陸軍至少沒有明顯的武器代差,彌補雙方裝備上的差距。中國代表進一步提出,蘇聯應當直接派空軍赴朝作戰,使中國軍隊不至於一開戰就完全失去制空權,導致陸軍的巨大損失。關於這一點,斯大林最初的態度是“儘量解決”。從斯大林的表態來看,雖然算是正面回覆,但其顧慮還是很大的,擔心暴露蘇聯參戰的事實,使美蘇矛盾更加尖鋭,導致戰爭擴大化。蘇聯此時既想爭奪東亞霸權,又不想自身蒙受損失。
面對蘇聯此種回覆,中國國內也是有戰與不戰兩種聲音,認為至少應當在蘇聯確定提供空中火力的情況下,才可以和硬件條件突出的美軍較量。然而就在美軍仁川登陸之後,蘇聯高層卻突然改了口風,稱向朝鮮境內派空軍“存在困難”,這顯然也是受到戰場局勢變化的影響。斯大林表示當戰火燃燒到中國境內一側時,蘇聯才確定可以派出空軍支援。蘇聯明顯的態度變化,顯然令中國的出兵前景更加不被看好。但是中央此時當即做了一個明確的決定:不論蘇聯空軍是否參戰,中國必須派兵入朝。就這樣,志願軍在沒有得到蘇聯明確承諾的情況下,勇敢地奔赴朝鮮前線。1950年前兩批過江的志願軍部隊,共計38萬餘人。
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11月,志願軍入朝首戰告捷,蘇聯高層也最終改變態度,派出了13個航空兵師幫助中國防衞領空,並且在第二年年初派兩個航空兵師越過了鴨綠江,來到朝鮮一側與美軍直接進行空戰,後續又提供給中國空軍米格戰機,併為我國訓練飛行員參戰。整個戰爭中蘇聯共有超過120名空軍官兵戰死,損失戰機超過35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