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劇報告:經濟觀察:“一帶一路”能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什麼?
中新社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 王恩博)作為當前中國經濟治理新格局中的兩大重要部署,“一帶一路”倡議與人民幣國際化協同發展空間巨大。尤其前者,已成為助推後者不斷前進的新動力。
8月1日,山西太原,銀行工作人員正在清點貨幣。中新社記者 張雲 攝
如今的人民幣已越來越有“國際範兒”。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被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國際化道路迎來里程碑。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統計,截至今年6月,全球有超過1900家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
那麼,“一帶一路”能為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帶來什麼?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峯在近日舉行的首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上表示,貨幣國際地位提升為中國銀行體系通過人民幣形式向境外提供融資創造了條件,藉助“一帶一路”在資本項下輸出人民幣是有利於宏觀總量平衡、符合國民福利、可持續的國際化戰略。
資料圖:銀行工作人員正在清點貨幣。中新社記者 張雲 攝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則指出,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貿易人民幣實際收付額僅佔雙邊貿易額的13.9%,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隨着中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往來更加緊密,為節約匯兑成本把國際主要貨幣之一的人民幣作為計價協商貨幣是市場發展必然。
不過,在當前匯率波動和資本流動出現新形勢的情況下,人民幣國際化依然任重道遠。日前結束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穩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兑換。會議同時提出,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金融創新,搞好相關制度設計。
孫國峯認為,利用“一帶一路”建設契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要發揮好包括開發性金融機構在內的各類金融機構作用。由於“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項目回收週期較長、資金需求規模巨大等特點,開發性金融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應鼓勵開發性金融和國內外商業性金融合作,前者主要發揮引領作用,實現盈利後相關機構可將部分融資轉讓給商業性金融機構,並將退出資金繼續用於其他開發性金融項目,從而實現資金良性週轉。
山西太原,銀行工作人員展示人民幣、美元。 張雲 攝
值得一提的是,幣種選擇爭議是開發性金融推進過程中常常遇到的問題。例如有聲音認為,由於日元實行負利率,其十年期國債利率僅為0.05%,在國際上融資絕對成本相對較低。比較而言,較高的貨幣融資成本是否會導致中國提供融資缺乏足夠競爭力,進而拖慢人民幣國際化步伐?
在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殷勇看來,這一理解並不準確。他指出,在發達金融市場上,兩種貨幣的選擇可以利用貨幣掉期操作進行轉換,不管人民幣還是美元資金都可以轉換為利率水平較低的日元,反之亦然。此外,中國外匯儲備包含全球所有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如有其他幣種融資需要,也能夠加以滿足。
“由於我們的人民幣池子相對而言更大,所以我們在提供人民幣資金方面更有相對競爭優勢,人民幣應該能夠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殷勇如是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