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40:越過高山,半生漂泊,壯志未酬,心無可住!何處是吾鄉?

人到40:越過高山,半生漂泊,壯志未酬,心無可住!何處是吾鄉?

朋友,您可如我一樣人生過半,人到中年?

可如我一樣,翻越了無數高山,遠沒有功成名就卻已滿心疲憊?

可如我一樣,雖曾得到過夢寐以求的東西,卻並沒有感到多少快樂,反而煩惱愈多?

在職場打拼了10幾年的我們曾經以為成功、榮譽、物質,它可以通向幸福,而真相卻是將我們導向了更深的焦慮、迷茫。

驀然回首,此路不通。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沮喪的?

我們不得不追問這個簡單卻又最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幸福?

不丹的得道高僧頂果法王説:

“幸福就是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滿心歡喜地接受一切,分享感恩所擁有的一切。”

這位了不起的法師在年輕時曾閉關長達22年之久,在這22年間他偶爾可以見到的人,是隔一段時間給他送糧食的哥哥,除此之外,就只有他一個人讀經、思考,看着滿牆的經書。

大概只有讓一切迴歸到最簡單的狀態的人,智慧才會開悟。

01

幸福是活在當下,而我們卻永遠在追逐着未來。

人到40:越過高山,半生漂泊,壯志未酬,心無可住!何處是吾鄉?

夢想和野心,好像帶給我們快樂,卻不斷撩撥我們的慾望,讓我們更煎熬。

我們總為未來而活,結果就是我們永遠處在不滿足,不快樂中,當下的每一刻都變成了為了未來而忍受痛苦。

一個目標的實現引發新的目標,一個夢想的成真帶來更大的夢想,我們從小的教育告訴我們要“永不止步”,不要“沾沾自喜”,卻沒有告訴我們,什麼是知足,怎樣才能快樂。

02

幸福是安住於內在的成長,而我們卻把概念偷換成了外在物質。

現代文明對於人類最大的貢獻,也可能是最大的傷害,就是讓心亂了;

當物質財富成為衡量人是否成功的主要標準的時候,我們就無一例外的活在了比較中:時而比別人強就心生傲慢,時而不如人就深感沮喪。心在這樣的起伏中,哪裏還有一絲安寧?

《孟子》説: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人,不明白“幸福是內求”,就永無無法脱離苦海。

03

幸福是接受一切,我們卻拒絕“無常”。

人到40:越過高山,半生漂泊,壯志未酬,心無可住!何處是吾鄉?

我們把心安住在自以為可以抓住的一切外物上,卻不知道這些外物的本質是變化,是“無常”。

安住在錢財上,錢財可能會失去;安住在名氣上,名氣很難長久;安住在情感上,情感會變化;安住在平庸中,平庸難以忍耐。

“無常”並不可怕,真正帶給我們焦慮的是對“無常”的抗拒。

人們拜佛求保佑求福祉真的拜錯了,因為佛不賜予人一切富貴平安。

佛只是告訴你,接受無常而已。

04

幸福是聽從“內心”,而我們卻要做心的主人

曾經聽過一句話特別觸動我:你不是你的心的主人,你的心是你的主人。

南懷瑾説:心就拳頭那麼大,它想要的真的不多。

我們卻總以為“我”主宰自己的一切,強行用意志困住自己的身,用慾望填滿自己的心。

現代人物質條件和醫療技術大大提高,可是人們卻更容易生病了,各種不治之症更多了。究其根本,是我們活的擰巴。身心和慾望的割裂,讓我們一直活在擰巴中。

擰巴久了,各種心病就會轉化為身病。

05

幸福在哪裏?此心安處是吾鄉

人到40:越過高山,半生漂泊,壯志未酬,心無可住!何處是吾鄉?

冉江仁波切法師説:“真正的快樂和滿足來自於內心以及內心的成長。”

慈航法師説:“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天地為家,處處無家,處處是家!心在哪裏,哪裏就是家。

如今的我,人在半坡,已不再執着什麼功名利祿,也不再追問幸與不幸。因為

“此心安處是吾鄉”

願你心安住,願你常幸福……

人到40:越過高山,半生漂泊,壯志未酬,心無可住!何處是吾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3 字。

轉載請註明: 人到40:越過高山,半生漂泊,壯志未酬,心無可住!何處是吾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