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中包括十項共識,其中引發爭論最多的就是美牛入華。2003年底,美國牛肉和牛肉產品被檢測出被牛腦海綿狀病感染,即人們俗稱的"瘋牛病",隨後中國便停止了對絕大部分美國牛肉的進口。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數據,2003年中國的牛肉進口總額為1500萬美元,其中來自美國的牛肉進口額就高達1000萬美元。
重新叩開中國進口的大門用了14年的時間,在美國牛肉停止進口的這麼長時間,巴西、澳大利亞、烏拉圭、新西蘭和阿根廷佔據了進口牛肉的市場。資料顯示,澳大利亞一度是中國進口牛肉的最大來源國。澳大利亞向中國的牛肉出口在2015年達到峯值,年交易額為10億澳元。近兩年澳大利亞受乾旱影響,養牛數量下降,牛肉價格上漲,對中國牛肉出口驟降至6.7億澳元,下滑幅度達40%。正是藉助這一機會,去年巴西對中國的牛肉出口份額超越澳大利亞上升至第一。
美國肉牛採用谷飼,屬於高端牛肉。主要的競爭對手就是澳大利亞。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澳大利亞官員在昨天表示,中國從週一開始已臨時吊銷了六家澳大利亞肉製品工廠向中國出口牛肉和羊肉的牌照。理由是這些問題涉及包裝盒外面的標籤與裏面產品上的標籤不一致。7月24日前啓運的肉類產品將被允許正常通關。這些違規的肉製品加工廠被限定在45天之內解決標籤標識不規範的問題。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澳大利亞今年1-5月已經對華出口了45,683噸牛肉。澳大利亞貿易、旅遊和投資部長StevenCiobo表示,問題很嚴重,這六家工廠在澳大利亞針對中國的牛肉出口中的比重達到50%;有數千萬澳元,甚至超過1億澳元(合8,000萬美元)的貿易可能受到影響。
相比澳大利亞牛肉的問題重重,美國牛肉着實風光了不少。之前是各大電商平台搶手貨,率先登陸了中糧我買網站,谷飼的牛肋條105元/斤,在7月26日在物美超市首發上市,其中牛肋條僅為99元/斤,低於電商售價。
據瞭解,這些牛肉在紐約和華盛頓當地市場的售價為每斤6-20美元,摺合人民幣約為50-130元。如果澳大利亞不能在45天內解決本次問題,那麼出口量將再次被美國瓜分。
美國牛肉時隔14年後再次重返國人餐桌,不過售價並不便宜每斤需要一二百元。不少商家紛紛打出美國“谷飼牛肉”的旗號,讓消費者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同時也讓國內養牛户茫然不解究竟何為“谷飼牛肉”?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美國“谷飼牛肉”養成記,看與國內養牛業究竟存在哪些不同?
何為“谷飼牛肉”
按照飼養方式劃分的話,全世界的牛肉都只有谷飼和草飼兩種。谷飼牛肉是指採用飼料育成的牛肉,因為飼料本身便是由多種穀物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而成的,國內通俗一點的説法就是飼料牛肉。草飼牛肉則是指全程以放牧為主育成的牛肉,當然飼養過程中同樣會補喂一些穀物以滿足牛對營養的需求!
大家一般多會認為谷飼牛肉不如草飼牛肉,其實兩者間各有優缺點而已。谷飼牛肉飼料週期短、營養搭配合理,其肉質較嫩且易出現雪花狀,適合做牛排、涮牛肉等;草飼牛肉飼養週期長、營養供給不足,其肉質多較老不過風味更佳,適合燉、炒、湯等多數中式做法。
美國養牛業簡介
肉牛品種
美國肉牛主要以海福特牛、安格斯牛兩個品種為主,具有早熟、出肉多、適應性強以及耐寒抗病等特點,相對而言比較適合美國多數地區的養牛環境。國內則是肉牛與土牛各佔半壁江山,肉牛主要以西門塔爾牛、夏洛萊牛為主,總體來説(包含土牛)個體小、生長慢以及出肉少。
養牛模式
單養牛模式而言,其實美國與國內相差並不大,均是以異地育肥為主。母牛在適於放牧的區域進行飼養,不僅可節省一部分飼料成本,而且大量運動更有利於母牛的繁殖。所繁殖犢牛斷奶後便轉移到穀物產區進行集中育肥,一來集中育肥更有利管理,二來穀物產區飼料成本更低,三是可對穀物秸稈充分利用以及牛糞可用於肥土壯田。
養牛規模
雖然養牛模式相差不大,但養牛規模卻是天壤之別。美國養牛多以大型牧場為主,一個牧場便可存欄數千頭甚至數萬頭牛。國內養牛多以中小散户為主,一般少則數頭多則數百頭,至於成千上萬頭的規模不是沒有但寥寥無幾。養牛規模主要由條件所限制,現階段國內大規模養牛還不現實,未來仍會以中小散户為主。
飼養管理
美國由於養牛規模多較大,所以在飼餵時可使用一些大型機械,從而最大程度節省勞動力。同時美國非常注重牛的營養需求與供給,可將料肉比降到最低。另外美國允許在飼料中添加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用以輔助牛的生長。
不少人推崇的美國“谷飼牛肉”,其實與國內牛肉生產方式相差並不大,細細比較甚至還不如國產牛肉性價比高!
學習養牛技術,諮詢牛病難題,瞭解最新肉牛價格動態,歡迎關注“快樂養牛”微信公眾號:kuaileyangniu
(2017-07-18)
【導語】最近一段時間,我國牛肉市場非常不平靜。美國牛肉來襲,在消費者、經營者、生產者心裏都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波瀾,價格、品質、產業衝擊等成為熱議話題。
//美國進口牛肉衝擊有限//
數據顯示,美國進口牛肉並沒有人們預想的那麼便宜。從一些網絡銷售平台可以看到,美國牛肉價格並不親民,一斤至少百元以上,並不是像之前風傳的那樣“一斤十元”。
實際上,我國這次允許進口的美國牛肉需滿足多重條件,包括月齡、可追溯養殖記錄、不得檢出我國法律法規禁止的非天然產生的獸藥、促生長劑、飼料添加劑和其他化合物等。再加上各種税及通關代理等費用,價格優勢並不突出。所以,放開美國牛肉進口對我國市場衝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中國已成為全球牛肉消費增長最快的地區,也是全球第二大牛肉進口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牛肉市場增長空間巨大,隨着牛肉消費從少數民族為主轉為全民性消費、從區域性消費轉為全國性消費、從季節性消費變為全年性消費,未來幾年有望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那麼,為什麼肉牛從業者還是普遍感覺到了壓力?這個壓力來自我們自己,國內肉牛養殖效益不高,才是容易被大家忽略,卻又是致命的問題。
//中國肉牛產業挑戰重重//
[技術落後]
我國肉牛產業既是傳統行業,又是新興產業。產業發展起步晚、底子薄,生產方式總體落後。既缺乏有效的品質管理體系,又缺乏科學化的繁育體系。
肉牛產業一直是畜牧業的短板。肉牛在畜牧業規模化標準養殖中的比例是最低的,分散養殖仍佔有主導地位。與美國、加拿大等肉牛業發達的國家相比,無論是產業的集中度、養殖規模、人均養殖頭數、飼料轉化效率、技術應用和管理方面,中國肉牛產業都存在明顯差距。
[觀念問題]
首先,我國不少從業者還是傳統思想,認為養牛很簡單,其實不然。
另外,人才的觀念也需要轉變。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願去養牛,更願意在城市工作;而在國外,常常祖祖輩輩幾代人都從事這一個行業,高學歷人才也甘願在牛場養牛。
【致富點評】
當前,我國正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上進口牛肉的倒逼,雙重作用之下,我國肉牛產業必須加速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步伐。
對策一
因為發達國家的肉牛產業多數已經實現了現代化,觀念技術方面也是遙遙領先,所以加強國際間產業合作,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經驗,快速提升國際競爭力尤為必要。
我國亟需建立從飼料、帶犢母牛、育肥牛,到屠宰加工、牛肉消費的整個肉牛生產體系,可以借鑑北美、南美、歐洲、澳大利亞的模式,總結他們的經驗教訓。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照搬,具體實施要形成中國自己的特色。
對策二
國外專家還建議,我國肉牛產業應該參考國際標準,在飼養、分割、銷售等各環節,儘快制訂自己的標準。尤其是面向消費者建立的評價機制,適合我國牛肉市場,有利於產業的規範發展。
對策三
我們不僅要進口牛肉,還要引進技術、引進智力和人才,甚至資金,國外企業可以到我國來發展,我們的企業也可以藉助“一帶一路”平台和機制到國外去發展,實現產業共贏、產品互通。
實習編輯:田夢
編輯:張程
責任編輯:張磊
找到我們: 微博、微信名都叫《致富幫》
《致富青年幫》廣播節目收聽: 中波收聽:AM720(華北、華東部分地區)
網上收聽:央廣網(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幫,助您
打開財富之門,點亮人生夢想!
(2017-07-12)
美國牛肉真的來了,第一批進口美國牛肉最近已在電商平台上銷售,進入線下超市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美牛一來,中國牛肉業是不是就狼來了呢?
“農業家內參”不這麼看。牛肉產業在國內還談不上形成,背後產業鏈發達的美國牛肉的批量到來有助於中國市場形成牛肉消費習慣和文化,在根本上形成需求端。這對國內肉牛養殖經營產業鏈利大於弊。
牛肉在國人的飲食結構中目前是可有可無的狀態,“農業家內參”讀者羣反饋,一年吃幾次牛肉甚至一年也不吃一次的情況不在少數,一方面是漢族人的肉食結構注重豬肉,牛羊肉可有可無;另一方面也實在是牛肉供應少價格太貴,多年來維持在每斤四五十元的高價位,大家抱怨吃不起。
我們的牛肉不會吃,也不會賣。我們中國豬賣得很講究,分前臀尖、後臀尖、五花、裏脊、肋排、腔排、豬頭、豬蹄等等,而我們中國牛就賣得很不講究了,基本上就是腱子肉和牛腩這兩種。而進口牛的到來才讓我們認識到,牛肉原來可能養得那麼高端,賣得那麼賺錢。谷飼的就要比草飼的值錢;從部位上來説,除了腱子肉和牛腩之外,賣眼肉、上腦、西冷等等價格要高出好幾倍。美國牛肉首批進入的都是這些高附加值部位的牛排,售價高達每斤兩三百元,價格低一點兒的上腦牛排也要100元以上。
有人説,國內養殖牛的出路在於養殖特種牛、高端牛。
這需要建立在牛肉消費習慣以至文化形成的情況下。不然,誰會區分你賣的是眼肉而不是上腦?誰願意為你的谷飼牛而不是草飼牛支付更高的價錢呢?
牛肉產業的蛋糕一旦做起來了,形成了穩定的需求,有地利優勢的國產牛應該會有更大的發展。
更多獨家農業報告請訂閲微信公眾號【農業家內參】nongyejianc
【農業家內參】原創文章轉載聯繫同名微信公號授權
【農業家內參】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2017-07-06)
時隔14年,美國牛肉重返中國市場。6月23日,首批由中國官方檢驗檢疫合格的進口美國牛肉在北京天竺海關查驗中心通關,標誌着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中有關美國牛肉輸華貿易內容已實質落地。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牛肉生產國和第四大出口國,美國曾是我國主要牛肉供給國之一。2003年之前,美國一直是中國牛肉進口的最大來源國。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進口牛肉共計1500萬美元,其中進口美國牛肉達1000萬美元。2003年因瘋牛病爆發,中國停止從美國進口牛肉。
2017年中國牛肉消費量的全球佔比將達到13.42%消費額,已超歐盟,僅次於美國。
近年來我國牛肉進口量不斷加大,海關總署2016年進口主要商品量值表顯示,2016年牛肉進口量近58萬噸,同比增長22.4%,貨值166億元。美國牛肉被禁止進口後,我國增加了從澳大利亞、烏拉圭、新西蘭、巴西、阿根廷和加拿大等國的進口,1997年至2014年上述7國佔我國牛肉進口總量的95%以上。
對於國內牛肉而言,美國進口牛肉的成本比澳洲牛肉更低,或倒逼行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天風證券分析指出,國產牛肉不論從質量還是養殖成本上,都難以與美國牛肉競爭。放開美國牛肉進口,可能衝擊較大的是國內中高端牛肉市場。
首批進入上海的美國牛肉包括了西冷、菲力和眼肉冰鮮牛排,都為美國極佳級別,將首先在電商渠道銷售。
在已經開放的預售區看到,300克菲力牛排售價228,眼肉牛排400克開價258,比南美、澳洲等地同級別牛肉貴出不少。完成清關及檢驗檢疫等手續之後,這批原料肉將被切割成適合零售的小包裝,預計將在7月4日,送到消費者手中。
(2017-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