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重壓力到共同富裕!讀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新京智庫

從三重壓力到共同富裕!讀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新京智庫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信息量巨大。圖/IC photo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讀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很大程度上就讀懂了中國經濟。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依然如此。作為前瞻經濟走勢和政策取向的重要風向標,無論是從基調還是策略上,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錨定了2022年中國經濟大方向和經濟政策大框架。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信息量巨大,從應對“三重壓力”到求解“共同富裕”,以下幾個新問題、新研判、新提法、新對策,值得細讀。

應對“三重壓力”,穿越不確定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既對今年經濟工作取得的成績予以了充分肯定,認為“十四五”實現了良好開局,也同時清醒地指出,“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世紀疫情衝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

應當説,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是對當前經濟階段性特徵的有力概括。可以與之類比的,是2013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提“三期疊加”(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以及2013年12月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此基礎上提出“新常態”。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的判斷體現底線思維,為制定合理有效的經濟政策提供了依據。

“三重壓力”概括了經濟下行承壓的主要來源,包含了現狀和預期兩方面。在這當中,現狀又體現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

從需求側現狀看,關鍵詞是“收縮”。進入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內有效需求不足跡象漸顯,國際上面臨美聯儲等貨幣政策轉向、美歐對華脱鈎的雙重風險。中長期看,制約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因素仍在,短期看,則是防疫物資出口量劇增等一次性因素在逐步消退。

從供給側現狀看,關鍵詞是“衝擊”。疫情持續使新一輪供給衝擊正在形成,給經濟發展和全球秩序帶來更大挑戰。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影響下,製造業受創,“能源-上游高耗能原材料-產業鏈”的漲價鏈條繼續傳導,一些資源型行業再度呈擴張態勢。

而從預期來看,關鍵詞則是“轉弱”。正是供需兩端同時發生的上述變化給經濟增長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市場對未來增長的預期普遍下降、對“黑天鵝”和“灰犀牛”的擔憂則普遍上升。多重考驗下,增強預期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強調“穩字當頭”,七大政策發力

由於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以上“三重壓力”,與穩增長相關的政策力度也與此一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從三重壓力到共同富裕!讀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新京智庫

“穩”字頻繁出現,“穩字當頭”實至名歸。圖/IC photo

在會議公報中,“穩”字頻繁出現,“穩字當頭”實至名歸。

會議強調要“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這也體現在對政策體系的持續完善。就在幾天前的政治局會議上,還只是表述為六大政策,包括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和社會政策。到經濟工作會議,又增加了區域政策的表述,七大政策組成一個更完備的體系。

一是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與政治局會議相比,經濟工作會議強化從需求側補短板,提出實施新的減税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製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明確要求,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同時指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

二是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針對的是前面“三重壓力”之一的預期轉弱,明確要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以公正監管保障公平競爭。同時提出了“兩個強化”:一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各類所有制企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二是強化契約精神,有效治理惡意拖欠賬款和逃廢債行為。

三是結構政策,要着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突出了供給側邏輯,包括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啓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激發湧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提出了“三個加快”: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與政治局會議相比,這次把“良性循環”放在了“健康發展”之前。

從三重壓力到共同富裕!讀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新京智庫

資料圖。圖/IC photo

四是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重點是“兩個強化一個完善”: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國家實驗室作用,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推進科研院所改革;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結合;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形成紮實的科研作風。此外也明確了,繼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五是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包括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股票發行註冊制、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電網和鐵路等自然壟斷行業改革。要求調動地方改革積極性,鼓勵各地因地制宜、主動改革。與此同時,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制度型開放以及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六是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一方面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

七是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包括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問題,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見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允許“適度超前”,新基建將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在談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時,會議特別提到“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這裏所指的基礎設施投資,與傳統的“鐵公雞”和房地產基建項目有明顯區別。所謂“適度超前”開展的,涉及到近年來基礎設施投資的新方向,即主要是面向數字經濟和智能經濟等新經濟形態的新基建。

從宏觀經濟視角看,在一定程度上,這的確是基於穩增長和經濟託底的考慮,構築發展新動能的需要。

從未來產業新賽道來看,數字經濟和智能經濟的發展,首先需要較大規模佈局和落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基礎設施。

從區域協同發展來看,比如現在的大灣區建設,沒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難以想象的,這離不開數字新基建和新型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鋪設。

從技術經濟視角看,強調“適度”是數字經濟的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不確定性所致,允許“超前”則是新基建要為後續商業應用提供新場景基礎的需要。

在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過程中,把握好時機和火候,讓新基建真正賦能產業和消費的“雙升級”,在新基建與新消費的同頻共振和動態平衡中,推動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非常關鍵。

求解“共同富裕”,強化資本監管

“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出台在即。實現共同富裕究竟靠什麼,怎麼做?如何看待為資本設置“紅綠燈”,防止資本野蠻生長將帶來什麼?……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總結提出了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五大“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包括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初級商品供給保障、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碳達峯碳中和等五大問題。

從三重壓力到共同富裕!讀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新京智庫

推進“雙碳”目標,要堅持“二十字原則”。圖/IC photo

其中,擺在首要位置的是共同富裕。8月17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提出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近來有學者提出要統籌好“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以及將提升人力資本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和更廣泛的就業創業活動視為實現共同富裕之源。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後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緊接着是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會議首先強調既要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也要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為此,提出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再就是重申要支持和引導資本規範健康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也就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然後是初級產品供給保障。近兩年造成全球性衰退的因素,首先是疫情的衝擊,其次就是全球大宗初級產品漲價造成的通脹。作為全球製造業大國,我國原材料的進口比重高,一旦初級商品大幅漲價,自然傳導到我國製造業,使之成本大幅承壓,對中下游中小實體企業衝擊尤甚。因此需要多管齊下,確保初級產品供給,守住產業安全底線。

再就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堅持“十六字方針”,即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原則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有力維護國家經濟金融穩定和人民財產安全。

最後是碳達峯碳中和。推進“雙碳”目標,要堅持“二十字原則”,即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範風險。強調科學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造條件儘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防止簡單層層分解。

特約撰稿人 | 朱克力(經濟學者)

編輯 | 張笑緣

校對 | 劉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00 字。

轉載請註明: 從三重壓力到共同富裕!讀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新京智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