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秉文:養老金收不抵支是趨勢 應從負債型向資產型養老金過渡
新京報訊(記者 侯潤芳)近年來,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養老金支付壓力凸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今年“兩會”期間提交的一份提案中表示,我國養老金制度出現收不抵支是必然趨勢,建議從負債型向“資產型”養老金體系過渡。其中包括:建議基本養老金要儘快引入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加快發展第二、三支柱養老金,壯大全國社保基金。
據瞭解,我國養老金體系總體看是現收現付制占主導地位,下一代人要承受很大壓力,因為老齡化導致勞動就業人口越來越少,而退休人口越來越多。根據聯合國的預測,2020年勞動就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是66.7%,到2050年快速下降到51.2%,而老年人數量將從2019年18.1%快速提高到34.6%,高於美、英等發達國家。
在鄭秉文看來,面對人口老齡化,我國養老金制度出現收不抵支是必然趨勢。實際上,據2020年底出版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的《學習輔導百問》首次給出預測:2029年養老金將出現當期收不抵支,2036年累計結餘將耗盡,此後每年出現缺口。根據我中心出版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缺口將逐年擴大,例如,2040年是3.8萬億元,2050年將高達11.3萬億元,2035至2050年各年收支缺口當期值簡單加總竟高達87萬億元,即使使用OECD規定的2%貼現率貼現到2019年也高達52萬億元。換言之,2019年我國養老金支出佔GDP的5%,到2050年將高達8.9%,屆時將高於美國、英國等十幾個國家。
針對上述問題,中央多次發佈文件。2019年底中央頒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提出“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我理解這些文件和講話的核心思想就是夯實養老金資產,即從負債型向‘資產型’養老金過渡。”鄭秉文説。
那麼,如何從負債型向“資產型”養老金過渡?鄭秉文在提案中表示,建立資產型的養老金體系是應對老齡化這個“百年之慮”的“百年大計”,“十四五”期間向資產型養老金過渡的頂層設計應提到案頭:
一是基本養老金要儘快引入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這個問題已提出十幾年,但始終沒有突破,建議將企業繳費劃出一部分進入個人賬户,以增強繳費激勵性,這是做大第一支柱的根本所在。
二是加快發展第二、三支柱養老金。第二支柱覆蓋面和資產規模都很小,第三支柱正在試點,可忽略。建議適時實施資本利得税,否則,水位低的90萬億元居民儲蓄不可能流向水位高的、個税遞延的養老金賬户。
三是壯大全國社保基金。目前該基金只夠支付全國5個月的養老金,規模太小。建議在窗口關閉之前建立外匯型主權養老基金予以充實,並考慮擴大國資劃轉規模,中央層面完成的1.68萬億元劃轉看來杯水車薪。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侯潤芳 編輯 趙澤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