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冷啊!”“雪真大!”立冬前後,一場大範圍強寒潮席捲我國中東部地區,東北地區遭遇大暴雪。雨雪和大風,讓人們感到異常寒冷。
11月8日18時,中央氣象台又是“三警齊發”,繼續發佈暴雪橙色預警、寒潮藍色預警和海上大風黃色預警!
與此同時,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會議的議題是: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排放、控制全球變暖。
為啥要控制全球變暖?讓冬季温暖一些難道不好嗎?這樣猛烈的強寒潮是不是在“啪啪打臉”全球變暖的判斷……
帶着強寒潮給大家帶來的問號,記者和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聊了聊“天”。
11月7日至8日,遼寧省錦州市普降大雪到暴雪,市民紛紛走上街頭清理積雪。(朱夫昕/人民圖片)
一問
猛烈的強寒潮是不是在“打臉”全球變暖的説法?
周兵認為,強寒潮與全球變暖看似對立,其實並不矛盾。全球變暖不像簡單的連線題那樣,直接對應着“暖冬”“冷冬”或“某次過程冷不冷”。全球變暖是指全球年平均氣温總體呈偏高趨勢,當受氣候事件影響時,個別年份仍會出現冷暖波動,會有強寒潮發生。
強寒潮是一種較為極端的天氣事件。事實上,正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高温熱浪、乾旱、洪澇、颱風、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增加、強度增強。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近年來全球極端冷事件並不罕見。我國冬季極端冷事件時有發生。
當前,全球變暖總體趨勢沒有改變。世界氣象組織發佈的《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指出,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平均氣温最高的三個年份之一;過去五年(2016-2020年)和過去十年(2011-2020年)分別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和十年;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個連續十年都比1850年以來的前一個十年更熱。
11月6日,寧夏銀川市迎來降雪天氣。寧夏氣象台發佈暴雪藍色預警。(新華社記者 王鵬/攝)
二問
為什麼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冷事件時有發生,而且強度往往非常強?
周兵説,在全球持續變暖背景下,我國冬季平均氣温整體呈增暖趨勢,1961年以來每10年氣温上升0.41℃,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時有冬季氣温偏低的年份,例如,2008年初我國南方發生嚴重低温雨雪冰凍天氣,災害嚴重。
全球變暖導致氣候更加不穩定,極端冷事件強度在增大。全球變暖改變了全球大氣環流經向度等特徵,並通過海-氣、陸-氣相互作用影響到局地的氣候。例如,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冬將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温度異常出現大範圍偏冷、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現象),拉尼娜事件的出現常常和冷冬聯繫在一起,這是由於中高緯度地區大氣環流經向度加大,造成冷空氣頻繁南下。
此外,北極增温也是極寒天氣發生的重要原因。北極地區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3倍,是全球變暖的放大器,已成為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區域。在增温趨勢下,北極渦旋減弱,極渦內的冷空氣分裂南下,會使得相關地區氣温明顯降低。
三問
能不能別再控制全球變暖,讓冬季温暖一些難道不好嗎?
周兵説,有人可能會認為,不再嚴格地控制全球温升,讓寒冷的冬季更暖和,可以讓大家少受點寒潮冷冬之苦。但那是不現實的。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藍皮書表明,近年來我國極端冷事件次數總體是減少的,但極端冷事件的強度並未減弱。也就是説,伴隨着全球變暖的,往往並不是普遍而均勻地升温,而是像蹺蹺板一樣,要麼極端的熱,要麼極端的冷。氣候變化還有一個現象,濕者更濕、幹者更幹、熱者更熱。這與世界氣象組織預言的人類將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相一致。
近期國內外發生的種種極端天氣,再次向人類敲響警鐘--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給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經濟社會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和風險,是全球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
全球變暖更多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室氣體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強化碳排放約束以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減少温室氣體排放,控制全球温升幅度,是極有必要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今年8月發佈的《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顯示,氣候系統各圈層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未來氣候將繼續增暖。
各國應共同努力,提高防範氣候風險意識,加強防範和應對能力,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這正是現在正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主要目的。
四問
今年以來我國的平均氣温仍然在上升嗎,預計今冬會很冷嗎?
周兵表示,我國是季風性氣候顯著的國家,冬季受東亞冬季風的影響,來自極地或中高緯度的強冷空氣會通過多個路徑影響我國。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結果表明,拉尼娜事件發生的年份,空氣的活躍程度相對要明顯一些。國家氣候中心預計,今年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勢力偏強,中東部地區氣温總體以偏冷為主。
今年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勢力偏強,與全球變暖趨勢並不矛盾。今年以來,我國天氣氣候複雜,氣候顯著異常。截至10月27日,全國平均氣温(12.7℃)比年同期偏高1.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貴州、湖南、福建、江蘇、浙江、廣東、寧夏、江西、西藏、上海、湖北、廣西和安徽這13個省(區、市)平均氣温,均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氣候變暖仍是我國及全球氣候變化的主旋律。
五問
我們平時常聽到氣候變暖和氣候變化,它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
周兵説,人們經常混淆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概念。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的變化。氣候變化有兩個重要的事實支撐,即全球變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
地質年代的氣候變化總體上是緩慢的,而現代氣候變化是快速的。近百年的現代氣候變化是由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共同造成的,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
六問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怎樣有效應對寒潮和極寒天氣?
周兵表示,大範圍極端冷事件容易給生活、生產帶來嚴重影響,需高度重視並加強防範和應對。
一是要重視極端冷事件的影響。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社會和公眾往往容易忽視極端冷事件的防範和應對。應強化對極端冷事件的應對舉措,完善部門應急聯動機制,加強信息共享,提高聯合應對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或減少不利影響和危害。
二是要加強致災機理研究,提高預警能力。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全球變暖導致極端災害頻發,強度增強,要加強對冬季極寒事件的跟蹤分析,進一步開展歸因與致災機理研究,提升氣候變化監測預測、影響評估水平,進一步提高災害風險預警能力。
三是繼續做好冬季低温天氣影響防範。預計明年1-2月冷空氣活動將明顯轉強,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低,發生階段性極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各地需要繼續防範低温天氣的不利影響,做好煤電油氣等能源調度和供應保障,做好春運保障工作,加強森林草原和城鄉防火。(來源: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 編輯:王亞平)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