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很多行為都存在爭議,他忽視了老部隊的補充工作而浪費寶貴的資源去組建新部隊也是其中之一,最致命的莫過於放着隆美爾征戰北非的第六裝甲師不管,而把珍貴的坦克交給黨衞軍的一羣娃娃兵了。
但是當我們換個思考方式不難發現,希特勒的這種做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戰爭年代德國的生產力和人力資源都達到了極限,前線部隊動輒數萬、數十萬的損失不可能瞬間補齊,用於組建新部隊消耗的資源實在是杯水車薪,在這種情況下與其浪費資源去補充已經喪失戰鬥力的老部隊不如組建更有意義的新部隊,這樣的新部隊一般具有振奮士氣的作用,比如頻繁組建的“黨衞軍”部隊。
希特勒組建黨衞軍的狂潮是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敗之後,到1944年黨衞軍的兵力達到了最頂峯的90萬人,而在此之前黨衞軍的規模並不是很大且很少有師一級的建制。1944年同樣也是德軍損失最慘重的一年,這年下半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動當中,德軍第6航空隊僅有45架戰機,整個中央集團軍羣損失了45萬人,其他集團軍羣也有10萬人的損失,在不可能使他們恢復元氣的情況下,集中資源組建黨衞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德軍需要能穩定局勢的力量。
黨衞軍真的就能做到力挽狂瀾嗎?筆者想説至少在1942年黨衞軍就是這樣一種救火隊形象,讓各位軍迷津津樂道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就是黨衞軍救火的第一戰。當時援助給曼施坦因的黨衞隊裝甲軍就是整個南方集團軍的救火隊。三個黨衞軍裝甲師堅決執行希特勒搶回哈爾科夫的命令,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將這座生產T-34坦克的城市獻給希特勒做生日禮物,
“骷髏”師師長提奧多-艾克都在此次反擊戰中喪命了,整個黨衞隊裝甲軍傷亡近萬人,裝備損失也到了快要解散的地步,“帝國”師僅剩不到70輛坦克和火炮但仍在堅持進攻。正是黨衞軍的這種頑強擊潰了士氣高昂的蘇軍,也讓希特勒認為有必要補充他們並組建更多的黨衞軍部隊挽救各條防線,事實也就是這樣的,在戰爭末期組建新的黨衞軍其作用遠大於補充老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