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將派出龐大團隊訪華?我國打出一套組合拳後,澳洲感到“疼”了
近段時間澳大利亞一系列操作下使得中澳關係出現裂隙,甚至由此給兩國經濟貿易帶來了一些不愉快。隨着事態進一步發展,中澳關係未來走向成為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話題,近日俄羅斯媒體就刊登一篇亞太問題專家弗拉基米爾·捷列霍夫的分析文章。
弗拉基米爾·捷列霍夫在文章中表示澳大利亞對華“沒事找事”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時刻想要“隨聲附和”美國的意思,4月下旬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里森與美國總統及歐洲領導人進行了“非常有建設性的電話會談”,而這些會談的主要議題之一與“獨立調查”新冠病毒的發源地和起因有關。
但從4月底開始澳大利亞轉變立場為儘可能避免主觀臆斷地怪罪我國,然而之前澳大利亞的一些“小動作”仍被看在眼裏。實際上這也就是澳大利亞4家廠商牛肉和大麥出口我國遇阻的真正原因和導火索,我國需要維護自身利益並對澳大利亞施加一些壓力。
弗拉基米爾·捷列霍夫還指出,迫使我國對澳大利亞還以顏色根本原因還在於這個國家已經徹底淪為了美國的附庸,而且也成為了美國對華製造麻煩的先鋒。2013年之後澳大利亞親美勢力顯著增強,於是在外交活動中加強了與美國的互動,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對華製造麻煩的動作也越來越大。
在美國的鼓譟下澳大利亞竟然對我國南部海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最開始在言語上説三道四,到後來直接升級為派出軍艦跟着老大哥美國在我國南部海域充當世界協警宣示所謂“航行自由”,攪動地區局勢。
儘管澳大利亞一直保持着對華製造麻煩的態度,但另一方面又對華充滿了經濟依賴性,所以澳大利亞也在某種程度上保持着一種“騎牆”的姿態,最典型的就是在2016年時任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率領龐大的代表團訪華,開啓兩國友好關係,但緊接着沒多久就迅速惡化。
可惜的是“騎牆”保不齊哪一天就會從牆上摔下去,尤其在這次全球公共衞生事件當中澳大利亞提出帶有“有罪推論”性質的獨立調查之後,我國做出了相應回擊,即停止進口了澳大利亞4家廠商牛肉和徵收澳大利亞大麥“雙反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我國針對澳大利亞的錯誤行為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如徵税、停止進口和勸阻遊客進入等,這都讓澳大利亞感到了一絲“疼痛”。而本來因為疫情危機的影響,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困難,國內失業率目前已經上漲到6%以上,所以高度依賴出口我國的澳大利亞農牧業和工礦業領域從業者,對莫里森政府過去一段時間的表現極為不滿,認為其不當舉措導致他們的產品出口滯銷,所以弗拉基米爾·捷列霍夫認為,2022年澳大利亞大選前澳方或將派出與2016年總理特恩布爾陣容相當的龐大訪華團隊,修復兩國關係,討好澳國內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