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9日是中國旅遊日,屬於非法定節假日。該節日起源於2001年5月19日,浙江寧海人麻紹勤以寧海徐霞客旅遊俱樂部的名義,向社會發出設立“中國旅遊日”的倡議,建議《徐霞客遊記》首篇《遊天台山日記》開篇之日(5月19日)定名為“中國旅遊日”。
歷史淵源
中國旅遊日源自天台山《徐霞客遊記》開篇《遊天台山記》:“癸丑之三月晦(公元1613年5月19日),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徐霞客遊記》開篇的短短24個字,為後人留下了文化旅遊的瑰寶。,因為“中國旅遊日”與我國明代偉大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徐霞客有關,翻開《徐霞客遊記》,第一篇就是《遊天台山日記》。徐霞客30年來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寫下了許多遊記。期間,他三次到過天台山,並寫下了《遊天台山日記》及《遊天台山日記後》兩篇遊記。前一篇是他在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入天台山,遊覽了天台山後所寫。後一篇是他時隔廿年,他又一次,更細緻地探索了天台山水。他重遊了華頂、石樑諸勝以後,中途去雁蕩山,折回後又細細考察了天台西南諸景所寫。並在其最精華的《徐霞客遊記》中,將這兩篇遊記都編入其中。一地編入兩篇,在《徐霞客遊記》中僅天台山等三地。更值一提的是,將《遊天台山日記》赫然編輯於《遊記》的首篇,作為開篇之作,可見,天台山在“遊聖”心目中地位之崇高。
設立過程
1983年中國成為世界旅遊組織的成員;1985年,中國確定每年都有一個省市自治區作為世界旅遊日慶祝活動的主會場。自那以來,旅遊學界和業界就有了是不是我國也應該有個“中國旅遊日”的議論。
在1987年《旅遊天地》就有文章提出“中國旅遊節”的設立;1999年也有人受世界旅遊日啓發便有過設立“中國旅遊日”的提議。
2001年5月19日,浙江省寧海人麻紹勤以寧海徐霞客旅遊俱樂部的名義,向社會發出設立“中國旅遊日”的倡議:“作為由旅遊資源大國向世界旅遊強國邁進的中國,理應有自己的旅遊紀念日。我們倡議,把《徐霞客遊記》首篇《遊天台山日記》開篇之日(5月19日)定名為‘中國旅遊日’,以對徐霞客作永恆的緬懷和紀念,激勵全國人民闊步邁向世界旅遊強國。”
早在2000年,寧海縣就提議把《徐霞客遊記》的開篇日5月19日確定為“中國旅遊日”。寧海縣於2002年5月19日至2010年1月,連續舉辦了7屆“中國徐霞客開遊節”。在全國徵集日期方案後,寧海已正式將5月19日作為候選日期向國家旅遊局提出了申請。
2007年和2008年,來自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廣西、雲南等7省區12個城市的代表在徐霞客旅遊帶合作峯會上,聯合簽署了《“徐霞客旅遊帶”旅遊合作宣言》,共同呼籲將《徐霞客遊記》開篇日“5月19日”確定為“中國旅遊日”。
2008年3月17日,浙江省旅遊局特地上書國家旅遊局,要求確定“5月19日”為“中國旅遊日”。
2008年6月16日,國家旅遊局召集浙江、江蘇有關部門領導,寧海縣旅遊局領導,還有一批專家學者,在北京召開“中國旅遊日”論證會。會上多數專家認為,以《徐霞客遊記》的開篇日,即5月19日,或5月份的第三個星期日作為“中國旅遊日”比較合適。他們表示,中國旅遊日選擇“5月19日”,不僅僅是徐霞客的崇高地位,同時可兼顧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巨大的事實,5月19日,無論東西南北中,都是適宜出門旅遊的黃金季節。
2009年2月12日,浙江省召開旅遊發展大會,國家旅遊局與浙江省簽署了局省緊密合作機制備忘錄,其中就提到,國家旅遊局支持將《徐霞客遊記》中的開篇日5月19日確定為“中國旅遊日”。
2009年12月1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提出了要設立“中國旅遊日”的要求。2009年12月4日,國家旅遊局正式啓動了設立“中國旅遊日”的相關工作。在全國徵集日期方案後,不少地區爭相提出了申請。從最初由地方和民間發起倡議,不斷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到最後由國家相關機構啓動設立“中國旅遊日”,已經歷了10年。
2009年12月,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日徵集策劃專項工作委員會”授權新浪網就“中國旅遊日”設立日期開展專題調查。
2011年3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決議,中國正式設立國家旅遊日,時間確定為5月19日。這個日子,就是《徐霞客遊記》的開篇日,也是寧海縣每年舉行“中國寧海徐霞客開遊節”的日子。把5月19日確定為“中國旅遊日”,寧海已經整整呼籲了10年。
2011年3月30日上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決議,將《徐霞客遊記》開篇日5月19日定為“中國旅遊日”。
中國建設報產業經濟報道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系列報道
馮驥才:把本色的中華文明留給子孫,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傳統村落保護髮展:“中國方案”獲世界稱讚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標誌正式出爐!
為什麼這3個地方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經驗備受推崇?
社會力量可通過捐資捐贈、投資入股等方式參與貧困地區傳統村落保護髮展
傳統村落保護實踐金溪樣本:多元投入機制下的“保用並舉”新路
中國建設報產業經濟報道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系列報道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需從大處着眼,從小處着手
對話北方工業大學副教授王小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利用要充分尊重當地的文化基因
對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邊蘭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需分類、分層、分級進行
城市筆記(三)邯鄲:“你提我改共商”助力歷史文化名城更宜居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法論(六):不隨意改變歷史空間格局及秩序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法論(七):專業性和大眾化融合促進可持續發展
文旅融合時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子在哪兒
監製:肖正華 主編:程小紅 責編:高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