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7日電(記者魏飈、王皓)1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馬上整改不能成“馬上造假”》的評論。
有問題要整改,不是想着如何解決,而是造假矇混過關……近日,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個別基層幹部面對監督部門發現的問題,更多是在口頭解釋,有時發現解釋不管用,就用半天時間火速造出一份假材料……原本應該是馬上就辦、落實整改,卻變成了“馬上造假”、應付整改。
面對上級檢查發現或者羣眾指出的問題,用解釋、搪塞甚至不惜以造假應對整改,反映了目前少數幹部不講政治、不守規矩,“對上説一套,對下做一套”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這些現象絕非個例,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
不管是媒體曝光,還是紀檢等相關部門通報,一些涉及組織生活、生態環保、項目建設、脱貧攻堅等諸多領域,都存在名義上辦結銷案、實則弄虛作假的問題。
有的鄉鎮為應付巡察整改“回頭看”檢查,發現整改工作台賬中無機關黨支部專題組織生活會內容,遂要求組織人事幹部偽造一份巡察整改專題組織生活會文字材料。對此,一位巡察辦工作人員尖鋭指出,發現問題、指出問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巡而不改,不如不巡。
有的地方為應對環保督察,甚至臨時將盆栽苗木擺放在原本應開展生態恢復的場地,把草皮直接鋪設在混凝土地面上,明目張膽弄虛作假。
媒體也曾曝光,遼寧某縣相關部門在違法圍填海問題整改中,蓄意編造假文件謊稱違法項目已停建,暗中卻悄悄推進;河南某縣並未制定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相關部門怕被追究責任,便照搬照抄市政府相關文件,核心內容高度吻合,印發日期竟比市政府文件還早6個月……
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公報指出,深化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瘴痼疾,讓求真務實、清正廉潔的新風正氣不斷充盈。不管是督察、暗訪,還是檢查、巡察,目的都是通過找問題來規範相關部門的行為,讓各項政策、制度能夠落實到位。
本該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卻做選擇、搞變通、打折扣,企圖通過造假應付,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最終不僅損害政府部門形象,還讓黨和人民的事業蒙受損失。
造假應對整改,反映出兩方面問題:一是缺少監督問責和跟蹤落實機制,假整改成本太低;二是檢查流於形式,一部分幹部心存僥倖,存在應付過關的心理。造假應對整改,在個別地方甚至成為常見的路徑依賴。一位鄉鎮幹部坦言,縣裏檢查他心裏有底,也不擔心;擔心的只是國家上級部門的檢查,那才是真檢查,真能發現問題。
剎住造假應對整改之風,需要進一步強化跟蹤追責機制和作風建設,讓公眾參與進來。整改需要羣眾全過程參與、監督和評判。整改到位不到位,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羣眾最有發言權。如果整改有難度,有關部門要及時給予幫助協調,定時限、促落實,防止整改淪為耍嘴皮子、擺花架子的表面文章。(完)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