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築產業 插上智慧的翅膀
夏友誼(右)運用三維建築模型圖進行現場施工。
(浙江省二建建設集團供圖)
夏友誼在建立三維建築模型圖。(陳朝霞 攝)
在中國古代,建築被譽為“凝固的詩、立體的畫”,凝聚着設計師的匠人匠心。如今,走在現代化都市中,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同樣吸引着人們的目光。
鮮為大眾所知的是,這些凸顯都市氣派的建築背後,日益離不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信息模型)工程師的智慧和奉獻。2019年4月,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聯合發佈了13個新職業,其中BIM工程師位列其中。
近日,記者走進浙江省二建建設集團,採訪了該集團BIM工程師、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夏友誼,探尋這一新職業在建築產業發展中的貢獻。
記者 陳朝霞 通訊員 王珏
從平面圖到立體圖的變身
記者見到38歲的夏友誼時,他正聚精會神地對着電腦屏幕上的一個可720度旋轉的立體模型圖思索着,桌上擺放着一張佈滿各種數據和線條的建築設計平面圖。
“電腦中的三維圖由桌上這張平面圖轉化而來,把平面圖變成可視化的立體三維模型,是BIM工程師的基本工作。”夏友誼介紹,以往是通過解讀各專業的二維設計圖來施工,二維線條的信息表達和交底存在死角,導致施工過程不時返工,而有了BIM工程師的工作,通過虛擬空間建立一個三維建築模型,工程參與各方能據此各司其職:施工方無須往返設計院修改圖紙,材料供應商也不再隨意更改材料,避免了建設過程中受圖紙平面化侷限所造成的方案修改、材料浪費等,節省了大量的人、財、物力和時間成本,也減少了粉塵污染、安全問題,更綠色環保。
夏友誼指着電腦上的三維模型圖告訴記者,這是寧波恆一廣場內部改建機電安裝工程模型。“10月底入場後,我在現場複測了兩層樓約1.5萬平方米麪積的管線拆除情況,然後花了3天時間,建立了三維模型圖。”夏友誼介紹,建模時要對原有管線進行避讓,還要綜合考慮商場的各項功能,對新增管線進行綜合精準排布。
高效工作的背後,是夏友誼20年的勤學苦練。2001年,夏友誼高中畢業從温州老家入職浙江二建時,只是一名普通的管道安裝學徒工。“那時網絡技術並不發達,家庭電腦也不普及,但是我看到有人用計算機辦公,很感興趣,於是花3000元‘鉅款’買了一台筆記本電腦,從施工統計數據錄入開始自學計算機的用法。”夏友誼回憶,後來他又通過教學視頻,自學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有一次無意中將一個設計圖旋轉了一下,立刻有了立體的感覺,於是,開始琢磨三維軟件應用。”
在一次公司組織的培訓中,夏友誼第一次接觸BIM技術。“當時看到設計方展示的運用BIM技術排布的綜合管線三維圖,被圖中精準排布、合理優化、整齊有序的線路方案震撼了,而且其報價比普通施工高出50萬元。”夏友誼説,BIM技術貫穿於建築設計、施工、運維全生命週期,“我感到這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技術,未來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加之自己對機電安裝技術熟門熟路,因此決定致力於這一方面的BIM技術學習和探索。”
精通施工技術讓方案不斷優化
“精準建立三維模型是工程順利施工的基礎,也是BIM技術的難點。”夏友誼告訴記者,BIM工程師不僅要有計算機知識,更要有一線豐富實踐經驗,“設計圖紙和實際施工存在差距的情況時有發生,一位精通施工技術的BIM工程師能遊刃有餘地面對這一問題。”
夏友誼以管線安裝舉例,“對於管線安裝的間距,設計師一般嚴格按照規範要求進行設計,但在現場管線安裝過程中,需要避讓捲簾門、風口、設備、檢修空間等,還需要兼顧周邊管線的實際位置、消防功能等,如果按原有的設計方案進行安裝,有可能導致空間不夠,必須在允許範圍內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或讓管線移位,或進行合理空間增減等。”
夏友誼舉例説,有一次他發現某疾控中心大廈的計算機中心在安裝機電時,空調系統的出風口正對中央控制器,一旦風口的水汽凝結滴下,將不可避免地影響計算機設備,不僅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如果有實際操作經驗,在用計算機建模時就能預判類似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萬無一失。”
多年熟練的機電安裝工作經歷讓夏友誼對施工現場可能遭遇的情況瞭如指掌,因而建立三維圖時得心應手,由此也讓BIM技術的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在施工前便可精準確認每一條管線的間距、每一個彎頭和閥門等部件的位置,避免了施工時因圖紙漏排、標示不清等出現返工的情況。
二建團隊運用BIM技術展露鋒芒的是2013年富陽博物館、美術館、檔案館“三館合一”工程。該技術運用到異形曲面清水混凝土屋蓋建模,助力建築完美呈現了《富春山居圖》的獨特韻味。該工程被其設計師、普利茲克建築獎首位中國籍得主王澍評價:“這是隻有在中國才能完成的作品”。夏友誼與團隊一起,完成曲形屋蓋的管線建模和套管定位安裝工作。最終,該工程獲得2016中國安裝工程優質獎(中國安裝之星)、2018年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
此後,夏友誼還參與了浙江自然博物館(安吉)、寧波銀行數據中心、寧波市高新區濱江綠帶整治工程五期、慈溪客運中心站等工程的BIM項目,均在全國BIM大賽中獲獎。
技術創新永無止境
讓夏友誼自豪的是,2010年他第一次領銜應用BIM技術到寧波文化廣場大劇院機電安裝工程時,就將這一技術應用提升到新的高度,這一工程最終獲得中國安裝工程優質獎(中國安裝之星)。
夏友誼介紹,基於防腐蝕的要求,空調冷凍系統管道需要鍍鋅。而按照傳統施工方法,安裝時需要先將還沒鍍鋅的鋼管在現場安裝一遍以確認其長度,再拆卸運抵鍍鋅廠完成鍍鋅工藝,然後運回現場進行第二次安裝,“我以寧波文化廣場大劇院工程的空調冷凍機房為試點,建立三維模型來模擬安裝,精細到每個管段、配件、閥門、設備的尺寸和編號,據此輸出預製圖,這樣讓1000多平方米的大型機房順利完成,管路預製率90%,減少1次管路拆裝,僅此一項就節約了7萬多元。”
憑藉BIM技術的精準定位功能,夏友誼還創新地為管道設計預埋端板,“在大型支架的根部提前預埋鋼板,這樣與以往施工時邊安裝邊打支架相比,更快捷可靠,整個支架的受力也科學合理,外觀更加整齊美觀。”
有了成功的經驗,夏友誼“愈戰愈勇”。2013年在負責慈溪客運中心站安裝工程項目時,他發現設計圖紙中為地下室綜合管道預留的空間估計不足,便運用BIM技術調整了兩處至關重要的參數,建立了合理的空間結構,使得這一工程地下室的4000多個噴淋頭、2萬餘米管線以及1000餘米的橋架均得到了優化,避免了兩處結構工程返工。這一工程BIM成果獲得全國BIM大賽——龍圖杯三等獎。
至今,夏友誼所參建工程中,獲魯班獎3項、中國安裝之星4項、省級獎項10多個、BIM技術成果獎10多項。2018年,浙江二建成立了以夏友誼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另一個以工匠名字命名的李明明BIM工作室,還成立了BIM中心,並以“導師帶徒”、不定期培訓等方式,為480多名員工培訓BIM技術,讓集團職工在各類建築業職業BIM技能大賽中不斷取得優異成績。
如今,BIM技術在浙江二建承建的醫院、大廈、博物館等綜合體上已經100%得到運用。在浙江二建BIM中心主任丁峯看來,BIM技術以其可視化、模擬性、協調性和優化性的特點,打破了各軟件的信息孤島,以簡潔明瞭的三維立體圖的方式,讓建築工程的設計、施工、監理等各方有序運轉,提升了建築全生命週期效率,“這無疑為建築產業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是未來建築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