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時間資源助力社會養老

盤活時間資源助力社會養老

年輕存時間,年老享服務——最近,江蘇南京全面推廣“時間銀行”,鼓勵志願者為老人提供服務,“儲蓄”服務時間,未來可兑換他人的服務,實現互助養老。據悉,過去一年試點期,南京志願者累計存儲時間達一萬多小時,正在形成一張全城“通存通兑”網。

“時間銀行”備受好評,而放眼望去,類似的社會養老創意還有很多。上海天津等地試水結對組圈式養老,北京山東等地則倡導社區據點式養老,還有一些老人自發“抱團”,共同出資租別墅僱廚師請司機。種種方式各有特色,但莫不立足於互幫互助,讓年紀大的與小的組合、身體強的與弱的搭配。究其本質,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盤活。

今天的中國正加速步入老齡化時代,據預測至2025年全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老人多了,對養老服務的需求量也直線上升。與之同時,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社會流動性越來越強,原子化家庭越來越多,原有的家庭養老模式捉襟見肘。如何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上述的互助養老模式不失為一種探索。引導志願者將閒置時間置換成“愛心時間”,既能緩解社會養老壓力,也能大大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特別是大量低齡老人,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意願十分強烈,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各盡所能服務社區,關照“老姐姐”“老大哥”,為將來積累了“服務值”,也實現了自我價值,可謂多贏之舉。

當然,社會互助互動充分循環起來,需要打通的環節很多。譬如准入資格如何審核、人員如何安排調配,“時間賬户”怎麼兑換,搬家後“服務值”能不能異地提取?種種問題繁瑣而複雜,也決定着先進理念能否妥善落地。南京的“時間銀行”突破社區侷限,實現了全市範圍內“通存通兑”,顯然更有吸引力。在更高層面科學統籌,找到不同羣體訴求的最大公約數,就能夠激活更大的公益能量。

“不獨親其親”“不獨長其長”,敬老愛老是中國社會的優良傳統。盤活一切資源,都來為社會養老出一份力,最美夕陽紅將映照每一個人的幸福晚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84 字。

轉載請註明: 盤活時間資源助力社會養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