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
五月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極端強降水頻發,部分地區出現了階段性乾旱、高温等天氣。周兵分析稱,主要有四個特點:降水總體偏多、暴雨過程頻繁;降水集中期偏早,階段性強;強降水過程持續時間長、重疊度高;階段性區域氣象乾旱明顯。
梅雨是東亞季風的重要產物,從目前來看,我國江南、長江中下游等地已經先後入梅,我國的梅雨省份都相繼宣佈了入梅信息。入梅的標準是什麼?周兵告訴記者,梅雨標準具有複雜性和科學性,梅雨的監測指標與入梅情況與梅雨到底在哪些地方出現是密切相關的,入梅的標準一直是業務和科研中的難點,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開展了有關梅雨問題的大討論,歷時了兩年時間,最後以氣象台為代表的注重環流因素來考慮梅雨,以氣候和研究部門為主的注重氣象要素來考慮梅雨,所以一直沒有明確的結論。2008年開始,中國氣象局開始準備制定梅雨的監測指標,歷時10年,在2017年5月12日正式頒佈了梅雨監測指標。
針對梅雨階段降水的各種特點,機智的網友們紛紛給梅雨季冠上“暴力梅”“二度梅”“空梅”的稱呼,它們分別都代表了什麼?周兵解釋稱,“暴力梅”即指強度非常明顯,暴雨頻繁的意思;而進入梅雨期後,第一個雨期確認結束,出現梅雨期中斷,隨後又出現持續性降水,進入第二個滿足條件的雨期,稱之為“二度梅”;“空梅”又指在應該出現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沒有出現梅雨。儘管梅雨在我國每年都出現,但在某些特定的區域,由於雨帶可能會出現南北擺動和東西進退,因此降雨不是很明顯,去年氣象部門監測到江淮區域出現了“空梅”。
那麼,今年長江中下游何時進入梅雨期?周兵表示,根據梅雨監測指標,江淮流域的梅雨區主要被劃分為三個部分:江南區梅雨、長江中下游梅雨、江淮區梅雨。目前,江南地區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原因是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時間偏早,夏季風爆發以後華南、江南等地的降水明顯增強。長江中下游一直是梅雨的“主戰場”,經過分析研判長江中下游地區在6月9日已經入梅了。
此前,南方地區經受了一輪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多地出現災情,今年梅雨期降水量較常年是否偏多?周兵説,長江中下游地區從6月12日開始將要進入一個強降水極其明顯和頻繁的階段,有可能在梅雨季出現極端強降水情況。通過中期預報來看,6月下旬副熱帶高壓位置在向北推進的過程中,又會有一次南落的過程,勢必導致梅雨持續時間可能變長,總降水量將會增多,所以今年防汛形勢較不容樂觀。
在風調雨順的歲月裏,梅雨季是常年6月8日入梅,7月18日出梅,平均梅雨量343毫米。周兵指出,入梅的早晚與梅雨量有密切的關係,梅雨量最多的三年分別是1954年(789毫米)、2016年(662毫米)和1998年(596毫米)。綜合分析發現梅雨強度最強的三年分別為1954年(強度指數2.7)、1996年(1.7)和1998年(1.3),都出現了傳説中的“暴力梅”。其中,1954年和1998年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暴力梅”舉世聞名。1954年長江流域有76%以上區域出現過大暴雨,日最大降水量出現在安徽安慶,達262毫米,出現百年罕見的全流域性大洪水。8月18日,長江漢口站最高水位達29.73米,比歷年最高水位(1931年)高1.45米。
專家建議,在防災方面,作為公眾,可以收聽天氣預報,尤其是未來三天天氣預報,同時還要提高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對洪水來臨和地質災害發生都有規律性的認識。
周兵提醒,梅雨季節由於濕度高,因此很多用品等容易因為潮濕而發黴,同時對身體兼有也有影響,梅雨天是皮膚病和關節炎等疾病高發期,潮濕天氣會增加婦科疾病的發病率。家庭要經常除濕和更換乾燥劑,女性尤其要做好皮膚健康保護。
日常生活應該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梅雨天衣服要常洗常換,最好選擇易幹且布料滑爽的衣物。梅雨天是細菌性食物中毒多發期,切記不宜過食生冷、油膩的食物,同時要注意房間通風透氣。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