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江南運河水路鏢的掌故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綜合

大運河是古代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工傑作之一。自隋煬帝開建大運河起到鐵路、公路未開通前,大運河是歷代漕運的要道,是我國南北物資和商品交流的生命線。江南運河蘇州段,更因其農田水利耕織的發達,成為為全國上繳漕糧的主要地區之一。江、浙、安徽、江西、湖廣的皇糧都從這裏轉京都。當年,滸墅關、楓橋為停泊各槽船之地,成為秋糧集散地,素有“探得楓橋價,買貨不上當”之説。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大運河,吃運河的人,有士、農、工、商各界,自然就少不了保護貨物運輸的鏢局。蘇州水路鏢局,就此應運而生。下面幾段幾近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掌故,系蘇州著名民文專家馬祖銘先生口述。當年,他的祖父在蘇州開辦一家有幾十畝曬場的染坊店,因業務需要,與閶門的蘇州水上鏢局關係十分密切。儘管馬祖銘先生並未親身經歷這些歷史,但因系代代嫡傳,仍不失真實性與可信度,讀者可從側面瞭解到蘇州水路鏢局當年的生存狀況。

水路“三規”

歷史上的蘇州,一度為省會所在地,是唐時的江南東道,元時的江淮行中書省,明時的應天巡撫署,清時的江寧巡撫署和江蘇巡撫署。

自宋代以來,蘇州一直是我國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達官顯貴多、富商巨賈多、名門望族多,藏有萬貫家產的深宅大院更多。於是,蘇州普設鏢局,業務興旺,大多在閶門內,寶林寺前和城內觀前街一帶。

清代北京的“會友”“永興”“義合”“志成”“正興”“同興”“義友”“震遠”八大鏢局在蘇州都設有分號和外櫃,構成齊整的鏢局網絡,以便接待業務,或跟其它鏢局聯營。

“走鏢”和“保鏢”是鏢局的主要業務。“走鏢”就是承攬客人的委託,保護旅客、貨物錢財的安全,讓其平安地到達目的地。“走鏢”大致可分為陸路和水路,陸路鏢是沿着官驛大道,鏢師或坐轎車,或騎馬跟隨護送;水路鏢是利用民船,飄江過湖,要求“鏢師”除了武功好,還要兼通水性,能隨船保護。

走水路鏢是蘇州鏢局的主要業務,因為水運平穩,方便、安全、舒適,不但南來北往商人利用運河水道,交匯南北物資,大小官員上任離任、進京述職也儘量沿運河或長江而行,以免車馬之勞。

走水路鏢,泛舟而行,實為美差。不僅可以免受鞍馬車騎之苦,而且途經地多屬富饒之地,故鋌而走險者相對減少;運河沿線税務司、厘金局林立,水關、船閘甚多,這些地方都有官安駐防,少有賊盜出沒。在運河行船,船家經官家註冊,行船要有江河泊深的船票路引。船家又是攜眷行船,以船為家,故通盜賊者極為罕見。對於水路鏢師來説,船家是可靠的夥伴。舟行內河,風波不驚,一日三餐,自有船家安排。

但走鏢畢竟不是遊山玩水,鏢師重任在肩。運河沿線雖無土匪“明搶”,但多有盜賊“暗劫”。要想一路平安無事,必遵水路“三規”。水路“三規”可稱鏢界的“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