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在超市“偷吃”草莓,工作人員厲聲指責,媽媽的話獲眾人稱讚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綜合

孩子進入超市之後,他們總是會東逛逛西逛逛,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一把抓來。特別是父母沒有給孩子進行相應的教育,讓他們認識到超市的東西不能吃,孩子的行為會更加的放肆。

所以,大部分的父母帶孩子進超市,也是異常的擔憂,害怕自己沒注意,孩子偷偷的拿東西,讓工作人員難堪,同時讓自己沒面子,還影響了孩子的形象。

只是不管怎麼説,進入超市之後,孩子的活動範圍變大,他們的行為確實會出現一些問題。

01案例

李女士週末的時候,帶孩子去超市買東西,她在蔬菜區挑菜,沒想到過了一會,突然聽到一個工作人員厲聲指責:“誰讓你偷吃的,誰家的孩子這麼沒教養。説了不能吃,你看不見?不認識字嗎?”

聽完這些話之後,李女士往那邊看了一眼,這時候竟然發現自家孩子站在工作人員旁邊被訓斥,立馬跑過去,詢問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孩子看到草莓直接拿了一顆吃,沒有考慮是不是在家裏。聽到工作人員的訓斥,孩子也是立馬低下頭表現出來比較軟弱的情形。

看到這樣的情況,李女士也沒有快速的訓斥孩子,而是先向工作人員道歉説“不好意思,孩子現在還小,現在這些字也不太明白。之前也沒有給他説過超市的東西沒有付賬錢不能吃,真的不好意思,下次不會這樣了”。

説完之後,立馬讓自己的孩子給工作人員道歉,工作人員見到李女士這種態度,立馬就閉了嘴,沒再説什麼。

當然周圍人見到了李女士的做法後,大家也都給發自內心的稱讚她,為她鼓掌。

確實孩子每次進入一個環境之中,他們不懂得規則意識建立,常常就會做出一些讓父母難以接受的行為,但是這也是孩子本身在發育階段所可能形成的。

他們不明白社會上所存在的一些規則,也就會在不經意間觸犯。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明白所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有條件的話,就提前給孩子講解。如果忘記了,之後進行教育也非常關鍵。

02孩子在超市偷吃東西,父母應該怎麼處理?

就像我們上面所説,李女士的處理方法並不一定完全適用於每個孩子。一旦發現孩子偷吃,父母和工作人員都感到異常的憤怒。只是我們也要懂得控制住情緒,以更好的方式去解決。

1)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

成年人的爭吵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簡單,有些時候還會蹦出一些比較惡毒的詞彙。父母在家裏面給孩子展現出來的狀態,一定是温柔的、體貼的、慈祥的。

一旦和外人吵架,展現出來這種較為暴力的狀態,就會讓孩子難以接受,甚至對爸爸媽媽產生不一樣的想法,影響到他們本身的認知。加之吵架不能解決任何的問題,我們也不要給孩子做錯誤的示範。

2)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要過分訓斥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偷吃東西就一味的指責孩子,那麼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害怕的心理,甚至今後去超市可能都會變得有些恐懼。

因為孩子本身的知識量比較淺薄,認識的字也比較少,不認識字很正常,所以出現這樣的行為也是正常的。父母要知道行為的改正才是最終的目的,訓斥只是發泄父母的情緒而已。

3)適度教育讓孩子記憶猶新

上面所説李女士的行為為什麼會受到別人的稱讚呢?主要原因在於她既向工作人員解釋了現在的行為,又適度的教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相信之後孩子一定不會出現這種錯誤的行為,畢竟這一件事情對於他來説是記憶猶新的。他明白自己到底應該怎麼做才符合現在的規律,而不是隨意的行動。

03為了避免孩子出現這樣錯誤的行為,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

當然除了我們上面所説當場教育之外,其實一旦發現孩子有偷吃的行為,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適度的教育。

①讓孩子具有物權意識

所謂的物權意識就是“你我”的區分,孩子其實對於所謂你和我沒有太大的感覺,他們會認為自己拿到的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

所以如果我們要帶孩子出門,就應該提前告訴他們見到的東西不能隨意的拿放。只有結賬之後才屬於自己,這種物權意識的建立會讓孩子之後表現規矩。

②讓孩子懂得延遲滿足

我們也可以發現,有一部分人常常在超市買了飲料立馬喝掉,甚至還表示:反正過會會付錢,沒有什麼大問題。

孰不知,這其實就是不懂得延遲滿足,或許就是從小養出的一些壞習慣,爸爸媽媽要明白在超市之中有超市的規定,雖然看起來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有人就是會鑽漏洞。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超市的規定遵守這一原則,不要隨意的打破別人定下的規矩。

③讓孩子適當的受懲罰

有一部分父母一聽到別人訓斥自己的孩子就會異常的生氣,甚至有些時候還選擇錯誤的方式去表達自己憤怒。

也就是説,給孩子找理由找藉口開脱,這樣的方式是極其錯誤的。孩子出現了錯誤的問題,我們就應該讓他遭受一定的“懲罰”,而不是一直在父母的庇護之下。

如果父母能夠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那麼他們之後會一直依賴於父母,而不願意自己思考,所以,其實受懲罰也是一種改變自己行為的方式,父母不可忽視。

孩子在三歲左右的時候,他們會形成自我意識。父母也要抓住這一個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階段,對他們進行相應的教育。

不管是物權意識,還是延遲滿足狀態,父母的教育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父母也不可忽視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之中所發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