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5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德里舉行的獨立日慶祝儀式上講話。圖/新華社
今年以來,拜登政府推出的3.5萬億美元基建方案備受關注。
近期,印度總理莫迪在講話中提出,要啓動一項高達100萬億盧比(約1.36萬億美元)的國家基礎設施計劃,以促進就業、提振經濟,提高印度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不過,這項名為Gati Shakti的計劃甫一提出,就引起了印度國內外輿論的質疑。
原來,莫迪已經連續3年在獨立日講話中提出如此規模的基礎設施計劃,只不過每次都是“光打雷、不下雨”。
最大反對黨國大黨的發言人在社交媒體評論道,“莫迪總是做出空頭許諾,現在連空頭許諾都是舊的。”前財政部長奇丹巴拉姆則諷刺道,“連續吹三年,我們現在已經有一個300萬億盧比的計劃了。”
那麼,莫迪政府為何要頻頻提及大規模的基礎設施計劃?新計劃到底是陳詞濫調,還是大國藍圖?印度發展基礎設施的痛點和難點又有哪些?
基礎設施赤字是印度經濟不可承受之痛
中國有句老話,叫“要想富、先修路”。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標誌,是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強大的工業體系。
印度雖然也是新興發展大國,但卻走上了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印度走的是製造業相對滯後、服務業為主要驅動力的發展模式,故而也自詡為“世界辦公室”“世界藥店”等。
印度的發展模式有其特殊國情因素,如:重精神、輕物質的宗教因素;繁瑣的土地徵用制度;通信產業受基礎設施限制較少,等等。
正因如此,印度在很長時間內並未反思其發展模式的弊端。
2021年8月,印度街頭。圖/unsplash
多年來,印度政府對基礎設施重視不夠、投入不多,造成了巨大的基礎設施赤字,並嚴重拖累印度經濟發展。
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度全球競爭力指數中,印度在基礎設施一項排名全球第70(共140個經濟體),是拖累印度競爭力排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在世界銀行的《物流運行指數》(LPI)排名中,印度排名也徘徊在40開外。
另據印度財政部經濟事務司在《國家基礎設施網絡管道》(National Infrastructure Pipeline)報告指出,基礎設施滯後拖累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約4%-5%。
莫迪連續三年推大規模基礎設施計劃
2014年,莫迪總理以“經濟能手”的形象上台,並在第一任期內強勢推動了系列經濟改革。
2019年進入第二任期以後,莫迪政府雖然放緩了經濟改革步伐,印度經濟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但莫迪政府並未放棄其202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萬億美元的目標。
在此過程中,發展製造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莫迪總理反覆強調“印度製造”,2020年更是提出“經濟自立”倡議,其中包括通過產業刺激計劃促進製造業發展、提升印度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
不過,製造業的發展需要交通、電力、通信以及物流等配套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滯後顯然嚴重拖累印度製造業發展。
因此,莫迪政府近年來推出了諸多基礎設施發展倡議。
比如,2015年提出發展港口的“薩迦爾瑪拉”倡議,2016年啓動聚焦鐵路的“國家鐵路計劃2030”,2017年拋出迄今最宏大的公路發展項目“巴拉特馬拉項目”。
2019年莫迪連任後,雖然面臨經濟下滑加劇財政赤字、新冠疫情壓抑經濟活動等困難,但莫迪政府仍拋出若干基礎設施計劃。
印度盧比。圖/unsplash
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2020年正式出台的《國家基礎設施管道》計劃。該計劃是2020-2025年的基礎設施五年規劃,其項目數量和總投資額在不斷增加。截至目前,項目數量已從最初的6835個擴展到8158個,總投資額也逐步增加到約1.94萬億美元。
此外,2021年3月,印度議會批准成立專門針對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的“國家基礎設施和發展融資銀行”(National Bank for Financing Infra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此番在獨立日講話中連續三年提出大規模基礎設施計劃,顯見莫迪政府對發展基礎設施的重視。
印度基礎設施發展有“三難”
既然印度政府認識到了發展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也出台了不少相關領域的計劃,為何印度基礎設施並未有明顯改善呢?
從印度本國的政治經濟邏輯看,這主要有“三難”。
一是資金投入難。很多基礎設施項目都具有投入大、週期長、見效慢的特點,對資金需求較大,否則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印度官方數據稱,2022年前印度國內基礎設施領域投資缺口50萬億盧比(約6800億美元)。目前,印度政府主要通過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和提高國內投資兩個渠道,來解決基礎設施項目的資金缺口,但效果都不明顯。
從外國直接投資看,雖然印度政府允許外資在基礎設施領域(重大戰略性領域除外)控股100%,且可以通過自動審批程序進行投資,但基於對印度經商環境的現實考慮,外資更願意流向金融、通信等領域而非基礎設施領域。
從國內投資看,印度政府難以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可持續的資金支持。
印度曾有不少銀行參與基礎設施項目投資,但金融危機導致資金鍊斷裂、項目擱置,造成呆賬壞賬問題,使得私營銀行對基礎設施項目不放心。
此外,印度政府則經常面臨財政赤字問題,特別是近年來經濟形勢較為糟糕的情況下,印度政府的財政狀況更為窘迫。因此,當印度政府2021財年提出龐大的投資計劃後,人們首先詢問的是:錢從哪來?
二是徵地難。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需要配套的徵地制度。但在印度,土地徵用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徵地難經常導致很多項目半途而廢。
2011年,當時的西孟加拉邦政府為吸引投資設廠,強行徵用農民土地而引發警民衝突,結果導致當時的地方政府垮台。
再以日本和印度的重要合作項目艾哈邁達巴德-孟買高速鐵路為例。該項目由日、印兩國領導人親自推動,印度總理莫迪和時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聯袂出席了2017年9月的開工典禮。但就是這一被視為日印合作典範的項目,卻屢屢因土地徵用、農民抗議而受阻。
三是落實難。受制於印度官僚體系的低效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矛盾、不同部門之間的推諉等,印度政府的諸多國家發展計劃總是“口號先行、行動滯後”,這自然也包括基礎設施領域。
比如,印度和尼泊爾於2015年8月簽署的跨境石化管道諒解備忘錄,早在1995年就已在醖釀、推進,但時隔20年後才簽署諒解備忘錄;印度-緬甸-泰國三國高速公路早在2005年即以啓動,最後完工期限也是一拖再拖。
因此,對於印度的基礎設施計劃來説,藍圖總是美好的,執行卻總是滯後。
根據《今日印度》最新發布的《國民情緒調查》,受訪者對莫迪的支持率從去年的66%跌到了24%,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疫情蔓延、通貨膨脹和就業形勢嚴峻的不滿。
這一次,莫迪政府的新基建計劃是否真的會有實實在在的舉措,還有待繼續觀察。
文| 樓春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所長)
編輯 | 張笑緣
校對 | 吳興發
聯繫我們:
郵箱 [email protected]微信 ucass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