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和田玉者常會誤以為既然叫這個名字,理所當然的就應該生長於南疆。但如果按照國家的相關行業標準,只要主體成分由透閃石與陽起石礦物構成,無論產自哪裏,均可稱之為和田玉。
如此一來,面對和田玉的產地問題,業內便生成了兩種涇渭分明的聲音,絕大多數人堅持只有新疆產出的才是正宗和田玉,極端些的甚至認為非玉龍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所產籽玉就毫無價值。另有少數人則覺得產在哪裏都沒關係,正所謂英雄莫問出處嘛。
這個問題也曾困擾了參玉許久。再三思量之下我還是欣賞那些出身南疆的優質籽玉,並非是迷信原產地,實在是當地所產精品玉質在長期的把玩與佩戴中經受住了筆者的考驗。注意這裏的措辭,我的意思是哪怕確實產自當地,但品質上乘的籽玉也永遠是少數分子。至於出身於其它地區的廣義和田玉也可能出現“變異式”的妙品。但整體玉質與新疆和田玉還是難以相提並論的。
全然不考慮行業法規,僅是就事論事,叫做“和田玉”,卻並非生長在和田地域。這就好比當做“陽澄湖大閘蟹”賣,卻沒喝過一口陽澄湖的水;聲稱是加州牛肉麪,可加州人民卻都沒有聽説過,邏輯上總有點尷尬吧?
可就是這種廣義和田玉,在如今的市場上,其數量比之正宗和田玉是佔有絕對優勢的,而且內行始終只是少數,愛好者中也總有些一知半解的尷尬之人對這些“雞肋”趨之若鶩。為了以正視聽,在此咱們就先介紹幾種市場上較為常見的非和田產和田玉的鑑定特徵。(這話説得有點繞口令的意思)
為了方便理解,咱們今天按照地圖方位,且從最西面的吉爾吉斯坦與巴基斯坦所產出的碧玉説起。哪怕是職業售玉者,也多不知曉此兩地有碧玉產出,他們會將自己手上在售的該產地玉石習慣性的當成俄羅斯碧玉銷售,但它們一般色彩更淺而灰,質地單薄水透,目前大多數帶有貓眼效應的碧玉均屬此類。
進入新疆境內,西起喀什、和田、于田,東至庫爾勒、若羌,沿途玉礦星羅棋佈。離開南疆,在阿爾金山與唐古拉山交匯處的青海自治區一側產出的崑崙玉,我們也稱之為青海料,除了僅存在於傳説中的“野牛溝料”以外,它們往往成玻璃質感,無油潤可言,給人一種稚嫩薄弱的印象。
因為所含成分的多樣性,青海料顏色眾多,黑裏透紫的煙青,白中帶綠的翠青,淡黃奪目的青海黃口,還有因為糖色過淺而討女生喜歡的“藕粉料”,它們都是格爾木的特產。此外青海還有多個黑青礦區,據上述礦區較遠的祁連縣,當地也是以產出黑青為主。青海料在售多為山料,迄今尚未有籽玉發現。
目前市場上還有大量的玉石出生在遼寧省岫巖縣境內,這裏通常是產出以蛇紋石為主要成分的岫玉聞名於世。但該礦區還伴生有少量廣義和田玉,當地人稱之為“老玉”。因為過去所產以黃色與乳白色較多,所以也常被稱為“黃白老玉”。近年又以質地細膩的豆綠色“析木玉”為旗艦產品,大有捲土重來之勢。但總體上當地所產廣義和田玉硬度低、韌性差、結構疏鬆,雖然在人為灌注下給人以油潤度好的錯覺,但其耐久性不佳這一致命傷還是飽受愛好者們詬病。
要説與之地理位置相近,那當屬韓料,因為產量大,又多是讓人望而生厭的青灰色,總給人一種污濁而又不乾淨的感覺,所以韓料一直生活在和田玉世界的底層,其實從微觀結構上講,它反而是最接近新疆料的,可這也並不足以提升它的價值感。
而國內所產軟玉中最具有多面性的則是生長於十萬大山中的羅甸玉,它有時因為高白而粉質感被當作“米達料”,讓某些宣傳平台推上神壇,有時又由於桂花糕狀內含雜質,而被當成著名的“野牛溝料”銷售,更有的時候因為質地疏鬆易於着色,自帶鏽色或者後經人工強行染成黃色而被當成名貴的黃沁籽玉騙得高價。僅管出身寒微,但它可真的為業界眾多無良之輩賺了不少昧心錢。
至此,大家可能以為參玉又要大書特書俄料的罪狀了,但因為俄料產地範圍巨大,品相眾多,絕非一句慘白、燕表片狀結構就可以概括的,所以我們且留待它日另外行文詳談。
在商業利益的攪動下,本來就差異微妙的各產地軟玉在普通消費者面前上演着各種冒名頂替的魔幻劇,偽裝成知識傳播平台的行騙者更會時不時的以滯銷劣貨包裝成“鴨蛋青”、“米達料”、“95于田料”來收割小白們的智商税。
問題是在真正上手之後,你拿着尖利酥脆的廣義和田玉山料盡力一番盤刷,它最多能變得像久被人踩踏的石階一樣,光滑、起一層包漿,卻終不能化繭成蝶,成為神光內斂的美玉,你也不能體會到與之共同昇華的意境,此間的苦痛又豈是尷尬二字可以概括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