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式自信令印度委屈:我這麼秀,中國憑什麼不拿我當大國?

印式自信令印度委屈:我這麼秀,中國憑什麼不拿我當大國?

今天我們來講講印度,從一個較為客觀的角度,分析一下印度人眼中的世界;也瞭解一下印度那些看似奇葩的行為模式和民族心理,究竟是什麼讓他們有着顛撲不破的印式自信,令印度委屈地認為:我這麼秀,中國憑什麼不拿我當大國?

一直以來,“印度阿三”,給國人帶來的主觀感受,就頗為豐富,豐富到五味雜陳,令人哭笑不得,甚至於有些無奈間雜獵奇。但我們作為名副其實發展中、復興中的東方大國,實在沒必要再從印度身上找自信,甚至找樂子。我們的快樂,或許是印度想象不到的;而相應的,不深入印度,也無法體會印度人苦中作樂,還沾沾自喜的心情。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印度即使確然不堪一擊,我們還是應該在戰略上擺正我們的應敵態度。既然印度已然確信自己“應當”與我們為敵,我們就不能無視這一位不知哪天就不講道理的鄰家勢力,如果我們再不瞭解它的章法邏輯,很有可能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判。這和日常的粗心大意又大不相同,説大説小,都是國與國之間的較量。

印式自信令印度委屈:我這麼秀,中國憑什麼不拿我當大國?

言歸正傳。我們都知道,印度首先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曾幾何時,我們也是第一生產業佔主導,但那都是改革開放之前的事情,雖説也才半個世紀不到,如今,2020年初“中國日報”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們已然成為第三產業佔比半數以上、53.9%的強大有機經濟體。俗話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未來發展之後備力量還足夠充盈。

而印度,表面上看,第三產業也佔比半數以上了,第一產業僅佔比17%,卻佔用了印度半數以上就業人口,可以看出,以印度的農業效率,還不算解決了吃飯問題,甚至很艱難,也就是説,農業出問題,半數以上的人都面臨着失業,剩下半數的人,吃也會出現問題。

但印度方面並不從這一角度看待發展現狀,而是沉浸在GDP增速的喜悦當中,戴着“全球增速最快大型經濟體”的帽子,忽略了在絕對值層面,中美經濟結構的變化才是世界經濟走勢的決定因素,而且決定印度周邊經濟環境的是中國,並不是遙遠的美國。所以,高度不同,我們的前方不是印度,但印度卻“滿心滿眼”都是我們,這種不對等,像極了愛情(並不)。

印式自信令印度委屈:我這麼秀,中國憑什麼不拿我當大國?

另外,從歷史角度看待中印發展,我們會發現,兩國的基礎確有一定同質性,區別在於內核不同。印度1947年成立,我們1949,人口規模相近,發展道路起點相似,直到1980年代,兩國人均GDP僅相差1美元,如今我們突破1萬美元,印度2100,但印度在除中國之外的發展中國家中經濟還是排在首位的。

可能這種換位還不夠深刻,不足以體會印式自信的來源。首先,印度的“盛世”時代出現在現當代,獨立、統一、繁榮、強大都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峯,而我們作為“曾經的富人”,揹負“復興使命”的後人,總處於一種撫今追昔不太滿足的狀態,自然無法體會印度“巔峯時期”的快樂與自滿。

另外,印度對自己的發展模式十分自信,認為其具有普世價值,而中國是通過作弊手段才取得如此多的成就的,其他國家學不來,也不想學。所以,對世界人民來説,印度的發展模式更具參考價值。

這樣的自滿、自信心理就令印度萌生一種南亞次大陸“我説了算”的主觀判斷,再看看巴基斯坦,總覺得哪都不順眼;另一方面,處處對標中、俄、美,力爭“平等”,注重戰略自主,擺足了大國的架子,一度高舉“結盟”大旗,相比之下中國就審時度勢、靈活自主得多,也就爭取到更多的發展機遇。

印式自信令印度委屈:我這麼秀,中國憑什麼不拿我當大國?

話又説回來了,即使印度內心做足了功課,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自信,面對經濟現狀也是沒有任何特權,印度人自然最瞭解經濟狀況的,但卻安之若素地將日常生活一再改造,這就形成了一些奇特的景象,比如火車外掛,其實是真的坐不下,但條件不允許,就“自力更生”;比如印式“熱水器”,把自來水接到電磁爐上熱;比如印式“冰箱”,在空調外側懸掛飲料……

所以,像印度這樣,越過一些必要程序,刻意追求紙面數字、紙面報道,是完全靠不住的。經濟基礎沒打好,就追求上層建築建設,完全是在找刺激。同時,又錯誤地視中國為百年不遇的“仇敵”,拒絕了中國試圖互惠互利的種種帶動效應,註定只能長期成為評論家口中,“極具潛力”的代名詞,潛力如果不能轉化為實際效用,將成為負累。所幸中國已將潛力大幅激發。

歸根究底,印度的問題出在對道路的清醒認識和正確規劃上面,這也怨不得被旁人看了一些“狼狽”狀的笑話。(貓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7 字。

轉載請註明: 印式自信令印度委屈:我這麼秀,中國憑什麼不拿我當大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