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差,本意是指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價交換,用在親情裏着實讓人心寒。
你對人家全心全意地付出,到頭來卻落個出力不討好的結局,憑什麼?
“剪刀差式”親情,讓她很委屈每年初二小娟都會回孃家,今年她卻有些寒心,破天荒地沒回家。説起年前的事情,她感到很心寒——
“快過年了,你今年打算給你大侄子多少紅包啊?孩子可還等着呢!”電話那頭,母親漫不經心地詢問着。
小娟在心裏冷笑了一聲,反問道:“我和弟弟如今都有孩子了,那麼你的兒媳婦,打算給我女兒多少紅包呢?”
媽媽顯得有些生氣,語氣生硬地表示:“她給不給是她的事,你當姑姑的不給侄子紅包,説出去不讓人笑掉大牙。還有我孫子新年的衣服也沒買呢……”
沒等母親説完,小娟果斷地掛掉了電話。老公過來打圓場,“反正年年都給,就當破財免災了,不好和你媽撕破臉皮的。”
聽完這句話,妻子更感覺委屈了,憑什麼總是我給弟媳,而弟媳從來不給我呢?我女兒就不金貴嗎?
姑給侄子花錢不皺眉,自己有娃卻無人問津小娟家裏有個弟弟,弟弟結婚早,生孩子也早。看着活潑可愛的侄子,小娟很是喜歡,這畢竟是和她血脈相連的親人啊!
小娟工作後,每逢侄子過生日和過年,總是要給他包一個大紅包,數額從來都沒有低於一千。平時回家更是變着花樣地給侄子買零食、買玩具,還有各種潮牌衣服。
每當這時候嫂子都是滿臉堆笑,嘴裏説着“破費了”,手裏從來沒停止過拿東西,母親也很是滿意,甚至形成了慣例。
後來小娟自己成家有了娃,對於侄子的付出一如既往,不過卻沒等到同等的“回報”。女兒兩歲了,逢年過節沒收到過弟媳婦一分錢的紅包,也沒見她給外甥女買過一件新衣服。
母親對此振振有詞,“既然都有孩子了,相互給其實也是一樣的,索性就都不給了。”
難道説以前的付出都隨風飄蕩了嗎?小娟不想計較那麼多,也就沒再爭辯。不過母親説一套做一套,有機會就找小娟要錢要物,説是姑姑和侄子最親,斷了骨頭連着筋。
小娟要是不滿足她,母親就會説一堆難聽的話,説她不孝,有兩回她分明聽到弟媳在旁邊出謀劃策。而對於弟媳婦的一毛不拔,母親則權當看不見。
物質上的落差倒在其次,而感情上的“剪刀差”則讓小娟難以接受。“我和女兒不親,和侄子親才叫孝順,這是什麼道理?”
女兒結了婚在婆家是外人,沒想到在孃家也是外人,分明就是個“工具人”。社會上對扶弟魔的批判一直沒斷過,小娟覺得自己也是變相“扶弟”了,越想越憋屈。
面對“綁架式”親情,你要學會正確應對一個人當有了自己的小家,首先要對自己的另一半和孩子負責,這無可厚非,孝順老人也是責無旁貸,但“綁架式”親情不可取,別被這個惡習給害了。
首先,要勇敢説“不”。俗話説救急不救窮,親人有難理應幫助,可在日常生活中毫無節制地索取,缺乏一顆感恩的心,對於這類人就要果斷地拒絕。
親情無價,卻也是有界限的。老人也是如此,兒女成家了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活法,不能強迫一方給另一方無限制地付出,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坑了子女還認為理所當然。
其次,別學人家“打腫臉充胖子”,要量力而為。不要被人誇了幾次,就有些飄飄然了,給小輩送禮物和壓歲錢要量力而行,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也不盲目攀比。
自己有多大的本事,就使多大的勁,被人“架起來”的感覺很好,“看你小姨多有本事啊”“一看你姑姑今年就沒少掙”,可是生活是自己的,別把自己的心和錢包都給掏空了,量入為出。
最後,即便是親人之間交往,也要懂得“禮尚往來”。別人敬我一尺,我敬別人一丈。在物質上基本遵循着“等價”的原則。
就拿壓歲錢來説,我家一個娃,小姑子家兩個孩子,我給兩個孩子各自包了500元的紅包,小姑子則給我家寶寶800元的紅包,還買了套小衣服,兩家都很歡喜。
而在感情上更是如此,親人交心的能長處,處處算計你耍小聰明的,佔得一時便宜,最終還是會被人嫌棄。
那麼,在你身上或者周圍,有這種類似的“剪刀差式”親情嗎?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