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斜裝甲只是改了下角度,為何卻能讓坦克防禦更高,重量還更輕?
對於坦克而言,什麼是防禦?
從理論上面來講,能夠在戰場上保存自身就是防禦。那麼坦克的火力輸出、機動性能、裝甲厚度、甚至是體型的大小都可以稱之為“防禦”。
只要火力夠猛,就完全可以憑藉超強的火力輸出碾壓對手;只要跑的夠快,也能夠讓敵人根本打不到你;只要裝甲足夠厚,也能讓敵人完全打不動你。
至於體型就更不用説了,若是小到一定程度,敵人都看不到你,還怎麼打?
可是我們也都知道,這並不現實。
坦克防禦最大的憑藉,終究還是那一層又厚又重的裝甲。
而且自一戰時期坦克首次踏入戰場以後,伴隨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各種實戰經驗的積累,也有越來越多的坦克設計師發現。
只需要將垂直裝甲改下角度,使其變成與水平面成一定夾角的“傾斜裝甲”,就可以具備更好的實戰效能。
不但能讓坦克擁有更高的防禦能力,而且還能讓坦克的整體重量變得更輕,同時還變相的等同於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坦克的機動性。
一個小小的角度變化,卻能獲得這麼大的好處,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傾斜裝甲讓坦克防禦更高
大家想啊,坦克的防禦能力説白了就是抗擊打能力,也就是看坦克裝甲能不能扛得住炮彈的狂轟濫炸。
那麼採用垂直裝甲的話,也就基本等同於是炮彈所攜帶的全部能量都直接作用在了裝甲上,若是想要提升防禦能力,除了更換強度更高的裝甲以外,也就只剩下了增厚裝甲這一個選擇。
成本自然也就上去了。
反觀改變其角度,使其變成“傾斜裝甲”以後,雖然實際厚度還是一樣,但是對於坦克整體而言,其裝甲的實際厚度卻是變大了。
就好比蘇聯的T34坦克,其坦克車身的裝甲厚度普遍是45毫米左右,如果將其看成是垂直裝甲的話,其實際裝甲厚度也就是45毫米。
但如果假定其裝甲傾斜角度是60度,按照三角函數的計算方式計算的話,就可以得出其等效厚度已經不再是45毫米,而是增加了一倍,變成了90毫米,相對簡單一點的勾股定理也能算。
那麼坦克的防禦能力還用説嗎?肯定是提升了。
如果再加上炮彈能力在穿透裝甲時的能量損耗,那坦克所提升的防禦能力可就不僅僅只是一倍那麼簡單了。
與此同時,採用了傾斜裝甲以後,炮彈所攜帶的能量也不再會全部直接作用在裝甲上,而是會受彈頭沿裝甲傾斜方向偏折因素的影響。
使得炮彈的侵徹路徑變長,間接消耗炮彈自身所攜帶的能量,減輕炮彈傷害;甚至直接就改變了炮彈前進方向,將炮彈彈飛,也就是所謂的“跳彈效應”。
雖然被彈飛的炮彈依舊具備着很強的殺傷了,可不管咋説,最起碼原本的目標是不會受到什麼太大的傷害了。
間接等同於又一次增加了坦克的防禦能力。
反過來,也就意味着只需要使用更薄的裝甲,就完全可以達到與垂直裝甲一樣的防護能力,還能間接的讓坦克變得更輕,降低坦克製造成本,實打實稱得上是一舉多得。
傾斜裝甲會影響坦克內部空間
可是如此一來,也就必然會涉及到一個坦克內部空間變化的問題,雖然採用傾斜裝甲後,等效厚度是增加了,可他所需要佔據的體積也變大了呀,勢必就會導致坦克內部空間的變小。
就好比一個正方形,光是將其中的一條邊傾斜45°,就已經足以讓整體面積縮小一半。
這也就意味着想要保證坦克內部空間的話,就不能在垂直裝甲的基礎上向內傾斜,而是要先往外延伸一部分,空餘出坦克所需要的內部空間以後,然後再向內傾斜。
畢竟坦克的內部空間是不能變的,否則內部空間變小了,好不容易製造出來卻發現駕駛員進不去,或者發動機裝不進去,那該多尷尬?
可向外拉伸以後,雖説保證了坦克的內部空間,坦克的整體體積卻又變大了。車身要麼變高,要麼變長,要麼變寬,或者乾脆三個數據都變大。
先不説好不容易省掉的那部分裝甲厚度,又補在了額外多出來的覆蓋面積上,整體重量也並沒有縮減多少,看似用更薄的裝甲獲得了一樣的防護效果,可體型卻更大了,反而更容易中彈。
如果採用與垂直裝甲一樣厚度裝甲的話,防護能力是上去了,可坦克體型卻再次面臨一個“變大”的尷尬局面,自然也更重。
那這“讓坦克變得更輕”的説法又是從哪來的呢?
傾斜裝甲讓坦克變輕的實質
當然是從實際應用場景來的呀。
畢竟在現實中,坦克設計師在研發坦克的時候,坦克內部空間的實際大小通常並非他們的主要考量標準,他們真正在意的,其實是“空間利用率”。
也就是儘可能利用最小的空間,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這點大家可以參考下房子的裝修,同樣的空間大小,如果使用不同的裝修風格,那其最後表現出來的空間大小就是不一樣,小户型也完全可以做到“大空間”。
換句話來説,在不改變坦克長、寬、高的情況下,傾斜裝甲確實會佔據不少空間。可如果傾斜裝甲所佔據的這部分空間閒着也是閒着,即便採用垂直裝甲也並沒有什麼用處呢?
那結果就不一樣了,既不用刻意的去延伸放大坦克車體,也不會導致駕駛員或者很多必要設備放不進去。
那這毫無疑問,必然就是實打實的提升了,可以用更薄的裝甲獲得更強的防禦能力,坦克整體也相對變得更小,質量自然也就更輕。
這點大家其實還可以參考T34坦克,其前方的傾斜裝甲,就可以稱得上是空間利用的典範,所形成的那個夾角空間剛好就成了承載駕駛員的駕駛空間。
至於最佔空間的發動機艙以及變速箱什麼的,統統都被扔到了坦克後方。
而坦克在戰爭期間最容易中彈的位置恰好就是前方,這也就意味着在實際戰爭中,坦克側面和後方的防禦要求實則並沒有正前方那麼高。
那麼自然而然,側面以及後方的裝甲傾斜程度也就可以適當的向“空間”妥協,好比如採用一些角度較小的傾斜裝甲啥的。雖然防禦力提升的程度可能沒那麼明顯,但怎麼着也比垂直裝甲強吧?
繼而放大到整體,所節省的裝甲重量也勢必不會是個小數,再加上體型還可以做到更小。
那麼因此而產生製造成本降低、中彈率降低、防禦力提升、重量更輕、變相提高機動性等諸多方面的好處還是問題嗎?
自然不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