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不應該限制孩子吃糖果呢?”閨蜜突然發來一條消息。我看着很納悶,因為在所有的孩子當中,閨蜜家果果是我見過最自律的一個孩子。果果已經四歲了,媽媽説不能吃的東西,她一定不會吃。“怎麼突然懷疑自己了?”我問道。
原來閨蜜帶果果參加朋友的聚會,甜品台上擺放着很多好看的擺設,還有各種樣式的糖果。果果一直盯着那些看,並問媽媽:“那是什麼呢?““是糖果,小朋友不能吃。”閨蜜隨意回答孩子。她覺得女兒一定不會吃,就沒把孩子的關注點放在心上。
誰知道回家以後,她居然從果果的口袋裏翻出來一把糖果。這種“小偷”的行為讓閨蜜實在憤怒,她本想斥責孩子一頓,但還是忍住了,來諮詢我,她到底錯在了哪裏?
閨蜜一直給孩子許諾等長大了才能吃糖,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樣的“延遲滿足”其實沒有意義。果果很乖,聽話,但是孩子的好奇心還是沒忍住,她等待不了媽媽的延遲滿足了。
延遲滿足要看孩子是否自願?
《簡單,應對複雜世界的利器》一書中提到,延遲滿足往往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也是情商的中友好組成部分。
“延遲滿足”被很多人拿來當成是訓練孩子自控力的一種方法,什麼是延遲滿足呢?
延遲滿足是指甘願為了某種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及時滿足的抉擇,並且在等待的過程中,使自己的自控力得到提升。
當孩子提出某項需求或者表達自己的所想時,家長會採取讓孩子“等一等”的方法。比如,孩子説想要看電視,父母就會提出,如果能等到下午,就可以看兩集的條件,以此來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頻率。有人説,如果孩子能夠為了得到更好的結果,而放棄眼前的及時滿足,未來不可限量。
在延遲滿足的概念裏,我們都忽視了一個前提:甘願。甘願就是心甘情願,但是父母們仔細想想,我們每次給孩子提出的“延遲滿足”條件,孩子是否為心甘情願的接受呢?如果不是,這種看似是自控力的訓練,實際上是在加重孩子的不滿足感,慾望被堵,最終導致報復性反彈的結果。
這就是閨蜜家果果的情況,孩子自律不吃糖,並不是她的真實所想,而是被強制延遲後的結果。而媽媽錯誤的教育方式,才是問題所在!
盲目採取“延遲滿足”,對孩子有三點影響
想要訓練孩子的自控力,這點無可厚非,但是自控力靠延遲滿足就能得到訓練嗎?我們其實應該正確認識到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家長採取延遲滿足的策略,自以為很成功,但是從長遠來看,也許未必是一件好事。
第一, 出現被優越化的事物。
“如果你好好吃飯,就能吃冰激凌!”
“寫完作業,就能看動畫片!”
家長常使用這樣的措辭,在孩子看來,完成前者,才能獲得後者,後者自然就會被提升到“優越”的高度。我想大部分家長本意是想要孩子能夠好好吃飯,認真寫作業。但對比一旦出現,在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更渴望被優越化的事物。
第二,會成為親子隔閡產生的原因。
延遲滿足不應該成為壓抑孩子慾望的利器,炎炎夏日,別的孩子因為想吃冰激凌被大人責罵,你卻沾沾自喜自家娃管教的很好,從來不吃。但是你可曾看到孩子眼中的渴望和悄悄嚥下去的口水?
家長不可能時時刻刻陪伴着孩子,在你看不到地方,被壓抑許久的孩子也許就會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時間長了,他也許會喜歡上這種“偷悄悄”的感覺,既能滿足自己的願望,又能讓媽媽以為自己很乖。很多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隔閡,就是這麼產生的。
第三,吸引力決定自控力。
就拿閨蜜的例子來看,果果一直很自律,是因為還沒有感受到新鮮事物對她的吸引力。當被甜品台上的裝飾深深吸引的時候,孩子一直以來的自控力反而會催生出內心極度的渴望。
如何做到真正的延遲滿足?三步驟一一進行
一個人能控制住自己的當下需求,選擇延遲等待更好的結果,的確需要強大的自控力。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想要用好延遲滿足,家長不能盲目,一味地壓抑和不滿足得不到我們想要的訓練結果。
首先,強化孩子的規則意識。
被延遲滿足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先和孩子做好關於等待的溝通,尤其是低年齡的孩子們。也就是説,需要讓孩子明白之所以要等待,是有一些規矩,規則要遵守。比如“想玩盪鞦韆,就需要排隊”等規則意識的強化,也有利於自控力的訓練。
其次,接納孩子“想要”的情緒。
當孩子提出想要某件東西,或者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別一下子拒絕孩子。你的拒絕除了引來一陣哭鬧,沒有任何教育意義。不管怎麼樣,先承認孩子這種“想要”的情緒。
比如這麼説:“你想要去遊樂場玩,是嗎?”孩子一定會點點頭,“但是我們今天並沒有去遊樂場的安排,不過沒關係,讓我們重新規劃一下,看是不是能找到空閒的時間。”
最後,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白,做事分先後,不分優劣。
這就是上面所提到刻意被優越化的情況,吃飯和冰激凌,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幾種行為不分好壞對錯,不分優劣,但要分“先後”。
在規則感的驅使下,讓孩子逐漸意識到,應該先做完該做的,才能做想做的事情。
凌晨媽媽來叨叨:
和孩子做好情緒聯結,而非隨意打壓和控制他的慾望,做到這些才能進行“延遲滿足”。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自律的人,會擁有更好的人生。但在要求孩子自律之前,也請家長先看到孩子的真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