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首爾1月26日電 題:專訪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歐渤芊:與時代共振 尋求互通共融之路
作者 劉旭 劉婧妮
2022年是中日韓合作的重要一年,中韓即將迎來建交30週年,中日也即將迎來邦交正常化50週年。作為三國間重要合作機制,中日韓合作秘書處(下稱“秘書處”)也走過了十年曆程。近日,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歐渤芊大使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回顧秘書處十年來的階段性成果,強調將繼續與時代潮流同頻共振,緊扣服務三國合作宗旨,增進各界尤其是青年之間的交流與友誼。
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歐渤芊大使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劉旭 攝
站在時代的“交叉路口”
1999年,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在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期間以早餐會形式舉行了會晤,標誌着三國合作機制正式啓動。2010年,三國領導人正式通過了《2020中日韓合作展望》。2011年9月,中日韓合作秘書處在韓國首爾正式掛牌成立。
“過去十年,我們見證了三國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和成果。”歐渤芊表示,秘書處現已發展成為東北亞地區最具常態性、機制化程度最高、合作覆蓋領域最廣、成果最豐富,也最具活力的政府間國際組織。除幾項需長期推進的工作外,三國已幾乎完成了領導人所制定的四十一項具體目標。
當前,秘書處正處於上一個十年的終點,也是新十年的起點。歐渤芊介紹説,展望下一個十年,秘書處將以2019年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所達成的《中日韓合作未來十年展望》為新十年計劃的中心目標,深化三國多領域、全方位、深層次的戰略合作。
具體來看,秘書處未來將加強三個中心建設,一是打造政府間合作協調中心,進一步貫徹落實中日韓部長級會議機制所取得的積極成果;二是打造信息和數據中心,收集和發佈三國合作的權威數據;三是打造人文交流中心,特別是在已有青年交流項目基礎上做出整合,打造品牌並加強集聚效應,進一步創新發展機制,促進地區和平繁榮。
應對挑戰,互通共融助力三國合作
在豐碩的合作成果之外,中日韓三國也面臨一系列共同挑戰。但在歐渤芊看來,無論是新冠疫情帶來的醫療衞生領域挑戰,抑或是少子老齡化社會背後的社會治理難題,危機背後都孕育着三國合作的巨大潛力。
“三國合作二十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越是應對重大挑戰和危機時,越應該選擇合作,而不是獨善其身。”三國合作脱胎於國家間的互通共融,經濟方面,三國不僅在GDP、貿易總額、人口規模等指標上契合度高,還具備工業門類最齊全、生產鏈和供應鏈最完善的地區實力;人文方面,2018年時已提前兩年完成領導人所制定的目標,即三國人員交往達3000萬人次,後續亦會隨着疫情好轉,逐步擴大放寬相關交流;文化方面,具象地看,無論是飲食習慣還是語言文字,三國都存在共同點,抽象上來講,東亞文化也具備高包容度的一致性,追求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文化價值。
在新時代的挑戰下,互通共融仍然是三國的“破題”之道。歐渤芊表示,未來秘書處將努力達成三領域互通,首先,着眼於後疫情時代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落地的大背景,以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為重點,穩定三國生產鏈和供應鏈合作;其次,推動三國共同應對少子老齡化社會和應對大規模傳染性疾病兩大社會治理挑戰,在交流經驗與信息基礎上建立預警-研製-治療機制;第三,則是在條件允許下繼續推動人員交往,打通三國文化交流路徑。
和合共生,青年交流展現新作為
互通與共融為三國合作不斷向前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但目前,三國深度合作仍面臨認知偏差等挑戰。
歐渤芊坦言,當前三國民眾,尤其是年輕人間好感度較低,一是受疫情影響,面對面交流機會少;二是網絡時代中,各類片面化碎片化信息易加劇共識撕裂,阻斷不同社羣族羣間的有效溝通;三是當代年輕人因壓力大,易將互聯網視作情緒化表達的匿名牆。
針對上述挑戰,歐渤芊認為,首要的解決方法仍是通過政府立法,完善謠言處理機制等手段,但與此同時,人文交流溝通等軟性手段仍是消除誤解隔閡、加深彼此瞭解的重要途徑。
歐渤芊強調,青年是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促進三國青年友好往來,釋放青年羣體的巨大潛力極其關鍵。為此,秘書處2022年將以舉辦系列青年交流活動為重要抓手,把青年交流打造為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今年2月,秘書處將舉辦首屆中日韓青年演講比賽,以“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價值和共同的挑戰”為主題,集納青年人結合自身經歷就機遇與挑戰所提出的創造性見解。
歐渤芊表示,未來,秘書處將繼續拓寬交流領域,邀請建築、藝術等方面專家與青年互動,同時計劃開展“青年農人領袖計劃”“青年學者論壇”等活動,打造全方位的青年交流平台,呼籲更多青年人及民眾關注與支持三國合作發展。“我們希望能把所有項目整合到一起,創造一個青年交流平台。大家想到中日韓青年合作,就會想到秘書處,這就是我們的努力目標。”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