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之前,別讓孩子有這兩種經歷,不然孩子會越長大越疏遠你

幾年前,有一個名為"父母皆禍害"的豆瓣小組曾在網上走紅,組內成員大都是對父母有抱怨甚至結下深仇大恨的人。

15歲之前,別讓孩子有這兩種經歷,不然孩子會越長大越疏遠你

他們在網上無底線地質問自己的父母,根本看不出半點親情的存在。父母對於子女來説,本應該是最親近的人,可這些網帖的作者卻恨之入骨。這背後的原因當然很複雜,但不管是什麼原因,卻都可以追溯到孩子的童年時期。

成年後跟父母鬧掰的子女雖然是少數,關係疏遠的卻不少見。老家有個表哥就是這種情況,他讀大學後就極少回家,現在畢業也有六年了,這十年來總計只回過三次。表哥之所以不願意回老家,就是因為跟父母的關係很不好。

15歲之前,別讓孩子有這兩種經歷,不然孩子會越長大越疏遠你

他小的時候,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卻把他留在老家,跟奶奶相依為命。大二那年,奶奶因病去世,表哥就對老家沒有眷念了。現在他的父母回鄉養老,每年都盼着他回老家過年,他卻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脱。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了,老兩口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親兒子一天天地疏遠着他們,既傷心又無奈。

中國人大多有着"養兒防老"的觀念,可那些和子女關係疏遠的父母,又豈能指望孩子來防老?不過一味指責孩子,也不見得就有道理,比如像表哥那樣的留守兒童,長大後對父母疏遠也是情有可原之事。

15歲之前,別讓孩子有這兩種經歷,不然孩子會越長大越疏遠你
15歲前有這兩種經歷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疏遠父母

1. 長期分離

不管什麼感情,都是需要時間來培養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也是如此。有些父母只管生,卻不管養,差不多就相當於孩子的提款機,這樣的親子關係,肯定親密不到哪裏去。

但孩子小的時候,由於思想比較單純,再加上對成年人的依賴,可能還不會表現得很明顯。比如父母偶回家,孩子會表現出興奮,父母離開,則表現得失落

然而這只是暫時的,等孩子一天天長大,思想足夠成熟、足夠獨立後,就會立刻疏遠父母,而且是一天比一天疏遠,因為他們之間的感情基礎很脆弱

15歲之前,別讓孩子有這兩種經歷,不然孩子會越長大越疏遠你

2. 長期打罵

還有一類孩子長大後也會刻意疏遠父母,那就是平時被父母打罵慣了的。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洗腦,説什麼"打是親,罵是愛",其實不管是什麼目的的打罵,都會給孩子帶來痛苦,只要是個正常人,都不可能用正面的態度去接受。那些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一定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也必然會激起孩子的叛逆情緒,如果不及時修補,親子關係就永遠也好不起來了。

有上面兩種經歷的孩子,長大後很難和父母搞好關係,不徹底鬧僵就已經是很好的結局了。如果父母想要避免,則一定要在孩子15歲之前介入,因為一旦超過15歲,孩子的思想成熟定型,再想改變就不太可能了。

15歲之前,別讓孩子有這兩種經歷,不然孩子會越長大越疏遠你
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經營,優秀的父母都會這樣做

提供高質量的親子陪伴一説到親子陪伴,不少父母就會找各種藉口,什麼自己工作忙,要為孩子賺錢之類的。其實親子陪伴並不一定需要父母花很多時間,只要質量足夠高,平均每天一小時就足夠。

這個標準應該相當低了吧,如果你連一個小時都抽不出,那就乾脆別生孩子了。雖然只需一個小時,但這一個小時,卻應該專屬於你的孩子,而不能一邊陪孩子一邊做自己的事。

比如孩子在邊上玩,你卻在看手機,這樣的陪伴就是低價值的。只要能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哪怕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算多,也有可能維持住一份不錯的親子關係。

15歲之前,別讓孩子有這兩種經歷,不然孩子會越長大越疏遠你

非暴力溝通,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想要讓孩子跟你親近,就一定要照顧他的情緒。不在萬不得以的情況下,不要用重語氣跟他説話,至於動手打孩子,則更要徹底避免。可能有人會説"孩子不打不成器",這其實是無能的父母在為自己開脱,事實上,非暴力溝通一樣能起到良好的管教效果,只是需要父母具備更多的技巧和耐心。

父母要始終明白,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支持,更有情感慰藉。如何平衡賺錢與陪伴孩子,是值得每一個父母去認真鑽研、去努力解決的問題。

15歲之前,別讓孩子有這兩種經歷,不然孩子會越長大越疏遠你

只有把它做成了,孩子才會對你產生真誠而深厚的親情,即便他長大成人了,脱離了原生家庭,這份親情也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疏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8 字。

轉載請註明: 15歲之前,別讓孩子有這兩種經歷,不然孩子會越長大越疏遠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