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22日電 (張文婷)今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會上,針對建立健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這一問題,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進行了詳細解讀。
陳金甫指出,此次改革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變化:首先是保障模式的變化,也是此次改革的核心,即門診醫療費用由個人積累式保障模式向基金共濟式保障模式轉變。陳金甫表示,經過廣泛調研,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需求的提高,個人賬户的侷限性逐步凸顯。主要問題是保障功能不足,共濟性不夠,減輕負擔效果不明顯,有病的不夠用,沒病的不能用,另一方面存在不法分子實施欺詐騙保的現象。
其次是可以極大提高統籌基金的使用效率,起到“騰籠換鳥”的功效。
陳金甫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從整個測算情況來看,改革前,2020年個人賬户累計結餘1萬億元。“這1萬億是別人不能使用的,部分地區積累比較高,而有的地區積累不足。通過這次改革,當期會有兩千億的基金用於加強門診保障,這筆錢可以變為實實在在的基金投入,用於患病者身上,特別是老年人身上,真正用於醫療服務支付,從而支持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發展和醫療資源利用。對於基金使用效率方面,是一個極大的激活和提升。”他説。
此外,此次改革加大了對基層醫療服務的資源優化配置。陳金甫介紹,原來統籌基金只管住院,個人賬户管門診,導致老百姓但凡要報銷就得去住院,出現了小病大養的現象。尤其是老年人慢病多,住院率達到了40%。
改革以後,門診同樣可以報銷,不需要住院就可解決。陳金甫指出,此次改革通過將普通門診費用納入統籌基金的報銷,來增強醫保基金的保障功能,提升基金的使用效率,相應提高門診的醫療服務可及性,減輕羣眾特別是減輕老年人門診醫療費用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