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裏帶生僻字,無法實名認證?新標準解決老問題
本文轉自:光明網
2022年7月8日,在瀋陽市的一家漢字傳播文化主題書房,小朋友在閲讀。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新標準發佈
覆蓋絕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
國家標準委聯合有關部門7月28日發佈新版《信息技術 中文編碼字符集》強制性國家標準,將於2023年8月1日正式實施。
新版標準共收錄漢字87887個,比上一版增加錄入了1.7萬餘個生僻漢字,不僅收錄《通用規範漢字表》全部漢字,還可覆蓋我國絕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獻、科技等專業領域的用字,能夠滿足各類使用需求,為傳承中華文化、增強中文信息處理能力、滿足姓名生僻字人羣用字需求提供強有力的標準保障。
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田世宏表示,無論是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還是實現政務服務“網上辦”“掌上辦”,都需要中文編碼標準化。市場監管總局將會同有關部門,不斷強化標準實施,切實推動語言文字標準化工作實現新發展、邁上新台階。
據介紹,《信息技術 中文編碼字符集》是中文信息技術領域最重要的基礎性標準,對漢字和我國多種少數民族文字進行了統一編碼,需要進行中文處理的信息系統均需應用此類編碼標準,支撐了我國中文信息處理和交換需要。
叫“頔”的、叫“㼆”的
實名認證、移動支付將更便捷
無法通過實名認證、難以使用移動支付、健康碼生成出現問題……瀏覽過往的新聞報道不難發現,許多姓名中帶有生僻字的人,都會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不便。
依照此前的統計數據,我國約有超過6000萬公民的名字中含有生僻字。大概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某個同學好友的名字才認識一個漢字,並且明白了其中的美好寓意。比如“頔”字音同“迪”,“美好”之意。
根據有關報道,2019年公安部門對人口信息庫專用漢字庫進行了擴容升級,收錄了包含少數民族文字、冷僻姓氏在內的7.2萬個漢字,基本滿足了老百姓身份認證需求。但由於許多其他社會部門並未同步更新這套字庫,不少生僻字無法共享,姓名含生僻字羣體辦事難的問題依然存在。
即將於明年實施的這項新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在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的同時,也終於可以讓名字叫“頔”、名字叫“㼆”,不再是一種“麻煩”。1.7萬餘個生僻漢字編碼字符上線,讓姓名中含有生僻字的羣體不受“數字鴻溝”的困擾,可以説是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這樣的舉措也為更規範化地處理社會公共服務難題,提供了一種解決問題的範本。
新版《信息技術 中文編碼字符集》強制性國家標準發佈後,在相關報道的評論區,很多網友用自己的實際經歷説話,為這一“為人民辦實事”的舉措留言點贊。
您的名字裏有生僻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