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社會組織緣何大量存在

  針對民政部等22家中央部門近日聯合印發的《關於剷除非法社會組織滋生土壤 淨化社會組織生態空間的通知》,民政部負責人今天向記者解析非法社會組織大量存在的原因以及現存非法社會組織的特點。

  “許多非法社會組織非常狡猾,絞盡腦汁用各種方式讓人信任其‘真實性’和‘權威性’。”該負責人總結了5種非法社會組織迷惑公眾的主要手法,一是名稱使人真假難辨,很多冠以“中國”“中華”“全國”“世界”等名頭,有的在名稱上與合法登記的全國性社會組織僅一字之差,網頁宣傳上抄襲合法社會組織的官網內容,使得社會公眾難辨真假。

  二是活動領域“蹭熱點”,善於打“擦邊球”,往往跟風“軍民融合”“鄉村振興”“疫情防控”等熱點,吸引眼球。

  三是組織形式 “品種繁多”,有的以“協會”“促進會”“聯合會”“基金會”等傳統社會組織形式活動;有的以“委員會”“發展局”“中心”等類似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組織形式活動,令人防不勝防。

  四是包裝宣傳“高大上”,有些特意在黨政機關辦公地附近或附屬場所租用辦公場地,有的拉攏一些退休黨政幹部或社會名人“站台”“代言”,有的找各種媒體為自己進行宣傳“貼金”,用各種手法增加其“可信度”。

  五是用合法外衣做掩護,有的千方百計“投靠”到合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名下,變身為分支機構;有的與合法社會組織共同開展活動;有的想方設法成為事業單位的下設機構,魚目混珠。

  有説法認為“非法社會組織之所以大量存在,原因之一是目前社會組織登記門檻高、登記困難”,對此,這位負責人認為,這種説法不成立、不符合事實。

  該負責人介紹了一組數據: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性社團只有44個;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性社團1600多個,地方性社團發展到近20萬個;黨的十八大前夕,全國登記的社會組織達46.2萬個;截至目前,全國在各級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已超過90萬個。

  該負責人表示,從數據來看,我國社會組織的規模整體穩步增長擴大,近幾年正從“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進入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的高質量發展期。全國性社會組織已遍佈所有行業和各個領域,成立門檻理應比地方性和基層社會組織高些、嚴些,必須具備行業代表性和會員廣泛性,“三五個人一發起就想成立一家全國性社會組織,早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了。”該負責人進一步解釋。

  “從社會組織的層級看,成立地方性特別是市、縣層面的社會組織的難度小於成立省級層面和全國性的社會組織,現實情況是,近年來,我國地方和基層社會組織的增長率遠遠大於全國性社會組織。”該負責人説。

  針對那些與合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名稱極為相似、令人真假難辨的非法社會組織,公眾如何快速甄別?民政部提醒公眾在參加社會組織活動前,應登錄“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台”或“中國社會組織動態”政務微信,通過社會組織名稱核實其是否為合法登記的組織。

  該負責人提醒説:“凡是在合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名單中找不到的,就有可能涉嫌非法社會組織,公眾就不應輕信上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亦君 焦敏龍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33 字。

轉載請註明: 非法社會組織緣何大量存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