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到,現在對於出行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比如近些年得到快速普及的私家車,幾十年前小轎車可是“非富即貴”才能用得起的交通工具,如今已經走進我國老百姓的千家萬户,有車即使對於普通的老百姓,都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
不過,四輪的汽車始終不會覆蓋我國十四億多的老百姓,汽車不僅在購買的時候比較貴,養車成本也比較高,而且汽車的普及,也造成了本該快速、方便的私家車,在城市中使用其實並沒有那麼方便,尤其是一些一二線城市,汽車數量都達到幾百萬,造成堵車已經成為常態。
所以,有的時候不是越貴越好,對於很多隻有短途出行的需求的人來説,兩輪交通工具其實也是很不錯的選擇,而説到兩輪交通工具,除了現在熟知的電動車以外,另一個就是摩托車,一類集快速、經濟實惠、輕小便利於一體的交通工具,但是,這樣的交通工具,我們卻很難看到它的身影。
“禁摩令”的存在
尤其在城市裏,恐怕很多人根本沒有機會見到摩托車,那麼,為什麼如此多的優點,並且其他國家都在使用的交通工具,在我國反而並不普及呢?
如果關注摩托車的朋友,不用我的介紹就一定知道原因,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我國部分城市存在“禁摩令”,而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那是因為最早的“禁摩令”離現在已經三十多年了,所以在城市出生的90年以後的,基本上都沒有使用過摩托車。
雖然我國有近200個城市有了禁摩令,雖然禁摩令已經實施了30多年,但是如今摩托車依舊是大家討論的話題,尤其是當時的禁摩原因是因為事故和治安的問題,現在隨着科技的發展,人文素質的提高,這種問題放在現在已經不是很大的問題,所以很多人期待着解除對於摩托車的限禁令。
“禁摩令”對車企的影響
而“禁摩令”的出台,其實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喜愛摩托車的“摩友們”,對於我國的摩托車企業也有很大的影響,雖然我國並沒有摩托車頂尖技術品牌企業,但是我國卻是不折不扣的摩托車生產製造大國,要知道,全世界摩托車相關企業有108.2萬家,而擁有摩托車企業最多的前3個城市,我國就佔了2席。
而“禁摩令”實施之後,對於摩托車企業必定是一個打擊,要知道,幾十年前的摩托車市場主要是城市,農村的消費水平遠遠不及城市,而有了“禁摩令”之後,相關摩托車企業只能轉型做低端摩托車銷往農村地區,以及一些品牌摩托車企業加大外銷市場的投入。
摩托車出口銷量下滑
雖然國內銷售市場受限,但是摩托車企業靠農村消費市場和外銷依然有大批車企堅挺着,不過,隨着摩托車市場競爭越來越大,我國的摩托車出口數量已經從2013年的900萬跌到現在的700萬,摩托車出口銷量的下跌,讓摩托車生產製造企業的日子並不好過,所以不少摩托車企業向交管部門倡議,應該取消國內的“禁摩令”。
倡議取消“禁摩令”獲支持
雖然國外銷量下降,但是我國依舊有着廣大的農村消費市場,不過,如今很多農村都是“老弱婦孺”居多,對於摩托車的購買力有限,所以車主更希望能夠放開城市的摩托車銷售市場,而城市的購買力和消費水平,一旦放開將會成為摩托車的最大的消費市場。
很明顯,車企發出倡議取消,其實是和自己扛不住有關係,而呼籲取消的背景也是為了牟取利益,但是即便如此,車企的倡議取消,依舊獲得不少網友的支持,覺得摩托車可以進行接觸限禁令,下面網友們的真實想法。
網友對“禁摩令”的真實想法
網友一:解禁是必然。站在路邊觀察一下,路上跑的轎車大部分時間都只有駕駛人一個,簡直是浪費!一輛家用轎車佔用的位置可放四輛摩托車。網友二:我們摩托車隊裏,車都是有保險加兩證齊全。遇到交警查車查酒駕一樣配合,違章一樣配合處理。重點是規範駕駛人的行為。
網友三:支持繼續禁摩,年少時親眼見過無數次摩的橫衝直撞,超速,見縫就鑽,玩飆車等,並且利用摩的搶劫的也不在少數,因為摩的體積小速度快逃跑起來比較方便,有的更是無牌照事後追查無果,給交通和社會造成很多不安因素。
網友四:在禁摩的城市裏,摩托才是危險的,就是因為你禁,但在不禁摩托的城市裏反倒好的多了,太原解禁後雖然摩托車多了,但騎行的手都是經過駕校學習的,交通意識強多了,另外在加上比較嚴格的執法,情況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好的多。
結語:摩托車作為一款交通工具,其實“限禁”和“解禁”都是有一定道理,我們從網友的真實想法也能看到,有人支持解禁主要是認為摩托車很方便,雖然有安全事故的問題,但是這種問題重點是“人”而不是“車”的問題,也有人覺得,直接“限禁”就不用考慮對於人的教導,直接從源頭避免了安全問題。
雖然這是“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的問題,但是小行家倒是覺得,解禁摩托車其實是“利大於弊”,現在城市道路的擁堵問題、停車難的問題日趨嚴重,如果能夠增加一款摩托車這樣的輕小便利的交通工具,對於老百姓來説也是一種選擇,畢竟它不需要每天充電那麼麻煩,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當然,解禁的摩托車一定要受到上牌、考駕照、買保險、限速等約束,保障摩托車、電動車、汽車共同為老百姓提供安全的出行。
對於摩托車解禁,您是什麼觀點呢?歡迎大家評論交流,關注電動車小行家,每天分享電動車相關資訊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