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丨當好“幕後先鋒”,數千通電話的背後是他們在堅守
“您好,抱歉這麼晚打擾您!”“我們通過大數據瞭解到您最近去過XXX,是嗎?”“麻煩您提供一下具體行程,往返交通及班次,現在的具體住址。”
7月底,北京再次出現京外關聯本地病例,疫情防控壓力隨之增大。霍營街道疫情防控專班數據組的成員和各社區負責數據核查的工作人員也再次變身“話務員”,在關鍵時刻日夜奮戰、撥打電話、核實信息,甘當“幕後先鋒”。
全天候不定時辦公 堅守到半夜是常態
8月初的疫情防控專班數據組辦公室,電話聲、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6名工作人員聚精會神地忙碌着,甄別轄區內到訪過中高風險地區的人員數據,為防疫一線數據精準核查、有效處置提供着有力保障。
在霍營街道負責羣團工作的祁佳玥同時擔任着疫情防控專班數據組組長的職務,半個多月的時間,她夜裏9、10點下班是常態,最晚一次凌晨2點才從辦公室離開,休息4、5個小時後又趕緊回崗。
“為了防疫,我們辛苦是值得的。”祁佳玥説,疫情嚴峻時期,每天數據量都非常大,而且下發的核對數據全天候不定時,他們都是24小時待命,街道單日最多收到了1000餘條待核對數據。只要一拿到最新數據,數據組成員分類後會立刻派發給各社區的數據核查人員,未標明社區的由數據組成員進行一一核查,核查後再將數據進行詳細填報,安排做核酸檢測。
在核對過程中,部分居民會出現牴觸情緒,不願意配合,甚至各種刁難及言語中傷,但祁佳玥表示,組員們都能夠調適好心態,堅持耐心地解釋和勸導。因為他們深知,每一個數據都是一份責任,早一分鐘核對清楚,就少一分危險。
顧“大家”背後,是“小家”的犧牲和支持。據瞭解,數據組的成員基本都是80、90後,上有老下有小,但每天連軸轉的工作讓大家少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時間。“組員們都很負責任,一切以疫情防控工作為重,大家都説等忙完這段時間再陪家人。”祁佳玥説道。
有被誤解的委屈 也有被體諒的温暖
霍家營社區的工作人員王童傑負責着整個社區的數據核查工作,王童傑認為,雖然數據核查是幕後工作,但是並不容易。“打電話時一接通就掛斷的、關機停機的、被當做詐騙電話的情況經常都會遇到,有時候會很着急,也會覺得委屈。”王童傑説,“即使這樣我們也要問清楚,不能讓這條數據在我們這裏中斷。”
雖然會有被誤解的委屈,但更多的時候還是會感受到被體諒的温暖。“大部分居民還是很配合的,也會聽到辛苦了、謝謝這些暖心的話語,大家的配合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支持。”王童傑説道。
今年27歲的王童傑不僅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工作效率也很高,在做好霍家營社區數據核查工作的同時,他還協助街道完成了部分數據核查工作,“街道整體的數據量很大,有空的時候我就遠程協助數據組核對信息,幫他們分擔一些也能儘快篩查出風險人羣。”王童傑説道。
早出晚歸 她爭分奪秒核實數據
疫情嚴峻的那段時間,紫金新幹線社區負責數據核查工作的吳沅倩,每天起牀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看看羣裏有沒有新下發的數據。“每次數據下發後都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核查,所以每次拿到數據後都是時間緊、任務重。”吳沅倩説,壓力是有的,但再苦再累,為了居民的安全也要堅持下去。
7月底,北京出現京外關聯本地病例後,數據核查的工作量立刻變大,為了及時拿到待核查的數據名單,吳沅倩曾有一天在辦公室等到凌晨4點半,還有一天晚上,她和同事連續不斷地打了3個小時電話,結束一天的工作後,嗓子已經嘶啞。
“名單中會有很多老人,他們可能説不清自己的信息,就還要再去跟他們的家屬聯繫,所以有時候核查詳細一份數據可能要打好幾次電話。”吳沅倩説,半個月的時間裏,紫金新幹線社區一共收到400餘條待核查數據,如果按人均通話10分鐘算,累計通話時長超過66個小時,吳沅倩笑稱,幾個月的説話量都在那幾天説完了。
人口多、數據量大 他們排除萬難、勇挑重擔
流星花園社區是霍營街道轄區內人口最多的社區,擁有居民1萬4千餘人。因此,流星花園社區每天的數據派單量也是轄區內最多的。“前段時間疫情高發期,我們社區最多的一天能收到100多人次的數據派單量,同事們不忙的時候基本都在幫忙打電話。”流星花園社區負責數據核查的工作人員李海光説道。
數據量雖然大,但李海光一點沒有掉鏈子,她用柔軟的肩膀扛起了社區數據核查的大旗。為了防疫,這個暑期,李海光都沒有怎麼陪伴女兒,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就是她工作最大的動力。
李海光負責的是“人防”部分,居委會的李京、範超、韓飛3個小夥子則負責“技防”工作。經核查後確定為重點隔離人員的,居委會需要在其家門上安裝門磁報警器,3個小夥子都有本職工作在身,上門安裝門磁全部利用的是自己的休息時間。“同事們都特別給力,也很辛苦,我們社區雖然居民多,但大家齊心協力築牢了防線。”李海光説道。
他們分秒必爭,用數據編織看不見的防疫網;他們不分晝夜,以堅定的信念扛起職責,用默默付出書寫了非常時期的戰“疫”答卷。
文/北青社區報 蘇丹
編輯/謝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