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10週年學術紀念文集《人文城市的中國話語與思想歷程》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集中展示了中國人文城市學派的理論創造和思想發展歷程。該書主要內容涵蓋經濟帶、城市羣、都市圈、都市區、國際大都市、國家中心城市、城市、鄉鎮、傳統村落等層級,及人文城市、都市文化、江南文化、文旅消費、智慧城市、科技中心城市、資源型城市、新城新區、設計之都、藝術之城、城市景觀、工業遺產、城市治理、城市現代化等領域,以時間為線索,編輯整理了十年來重要研究成果及學術活動等,客觀呈現了團隊十年來的學術歷程和社會服務。
在日前舉行的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十週年院慶座談會暨《人文城市的中國話語與思想歷程》新書發佈會上,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劉士林教授指出,交大城研院經過十年耕耘,在人文城市理論和實踐上形成了兩大創新成果。在理論上,提出文化城市是一種以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為主要生產資料、以服務經濟和文化產業為主要生產方式、以人的知識、智慧、想象力、創造力等為主體條件、以提升人的生活質量和推動個體全面發展為社會發展目標的城市理念、形態與模式。既超越了人類城市原始的防衞、商業等實用功能,也不同於新中國的“政治型城市化”和“經濟型城市化”,它揭示出城市發展的目的,不是城市人口增加,也不是經濟總量與財富的聚集,而在於城市是否提供了一種“有價值、有意義、有夢想”的生活方式。與城市規劃學、城市經濟學、城市地理學等傳統城市研究學派不同,文化城市理論是人文城市建設的核心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念。注重人文城市建設,是“以人為本”在城市發展中的真正落實。
在實踐上,認為自“十三五”時期以來,中國積極推進人文城市規劃建設,已形成了以五個層級為基本框架的框架體系:一是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為代表的文化帶;二是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放棄經濟中心、首次提出“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為代表的文化中心城市;三是以《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為代表的新型人文城市;四是以2017年文化部《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及特色文化小鎮建設》課題及其研究成果為標誌的特色文化小鎮;五是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年來持續推進的“中國傳統村落”評選為標誌的傳統文化村落。
劉士林表示,經過10年時間,團隊基本上完成了從“玄學”到“實學”的轉變,即從理論研究轉向了政策、規劃編制和標準研發。展望未來,交大城研院正着手開啓新的轉變,重點探索從“實學”到“實務”轉變,即不再滿足於做研究、規劃和標準,而是想實實在在地參與和佈局城市建設工作。具體説來,是把人文城市理論和方法,更加密切地貫通於文化引領區域和城市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文化消費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文化服務引領城市功能優化品質提升,文化生態建設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文化發展繁榮引領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等六大方面,打造中國新型人文城市重要標杆,成為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和中國人文城市學派的重要名片。
編輯:陳瑜
責任編輯:楊逸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