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日,特朗普“頗不情願”地簽署批准了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高票通過的對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等三個“敵對國家”的制裁法案。根據法案,美國以俄羅斯涉嫌干涉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主導烏克蘭危機和介入敍利亞內戰為由,追加了對俄羅斯能源、軍工、銀行等關鍵領域的制裁,涉嫌干預大選的俄羅斯機構和個人也在制裁之列。
資料圖:特朗普
制裁法案通過不久,俄外交部立即採取“報復性”措施,包括暫停美在俄外交設施的使用權,自8月1日起削減美駐俄外交官和技術人員至455人。隨後普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停止”一些人員在俄工作。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也發表強硬講話,認為美國國內歇斯底里的反俄情緒成為美國內政外交的關鍵組成部分,特朗普在建制派面前十分軟弱,美國正在主動掀起對俄全面貿易戰。
面對美國新一輪的制裁,俄羅斯真的如此怒不可遏嗎?
7月31日,俄羅斯民意調查中心就美國對俄羅斯新一輪制裁展開了一項民意調查,僅有1%的被調查者認為新制裁會影響到自己和身邊的人,而79%的民眾則表示制裁和自己沒有關係,也不會造成任何後果,根本無需擔心。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只有9%的民眾希望俄美關係能有所緩和,48%的民眾對此並不抱太大希望。而在今年3月份的調查中,這兩項數據分別是36%和29%。
在關於俄羅斯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反制措施這一項投票中,19%的被訪者認為應該以牙還牙,4%的民眾選擇強硬應對,而72%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選擇剋制。
這一項調查結果即時反映了俄羅斯民眾的三種情緒:首先,對美國新一輪制裁的冷漠。對俄羅斯普通民眾而言,這項制裁法案只會影響到他們的赴美旅遊計劃。制裁之前,在莫斯科辦一紙赴美旅遊簽證需要等候46天,而在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堡和符拉迪沃斯託克等地,這一時間相對較短。在制裁之後,俄羅斯各地想要辦理赴美旅遊簽證,可能都要進行更為漫長的等待。此外,莫斯科的反制裁會讓一部分俄羅斯人丟掉飯碗,因為在原有的美駐俄使領館的工作人員當中,僅有300名外交官是美國政府的正式僱傭人員,而其餘900人大多為從事技術和安保工作的俄羅斯人,美國外交機構裁員也將從這一部分人員入手。
第二,俄羅斯人對美國的厭惡感不斷加深。冷戰結束以來,美俄關係週期性的發展歷史,也可以被認為是俄羅斯不斷遭到拋棄的歷史,因此從心理上來講,俄羅斯的每次期待最終都會成為一場空歡喜,而每次被冷落都造成對下一次期望降低預期。特朗普成功當選,俄羅斯官方和民間對其改善雙邊關係都抱有期待,但制裁法案的通過恰恰向俄羅斯釋放了這樣的政治信號:即使貴為總統,特朗普也難以靠一己之力來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俄羅斯應該降低預期了,不然會被摔得更重。而事實上這種情緒已經反映在民調當中。
第三,俄羅斯方面出台的反制裁措施看似針鋒相對,實際上總統普京表現得相當剋制,而這種“剋制”表現不僅有民意基礎,甚至能為2018年總統大選加分。如果普京真的要在外交對等問題上錙銖必較的話,那麼他就會發現,整個2016財年,俄羅斯赴美人數是美國赴俄人數的2倍多,憧憬過西方生活的俄羅斯人不在少數,但事實上,普京並沒有對他們橫加干涉。同樣是“非對稱性”報復,2012年美國國會通過《馬格尼茨基法案》,對俄羅斯官員下禁足令,並凍結其在美資產時,俄羅斯政府僅以禁止美國人領養俄羅斯兒童作為回擊。當年的俄羅斯人對這一記“温柔拳”並不買賬,幾千人走上莫斯科街頭遊行抗議。今天呢?72%的民眾支持總統的剋制行事,對美國的“色厲內荏”一笑而過,説明在一定程度上,普京確實和民眾“心意合一”。
但是,對於普京來説,要考慮的內容可能更多。一方面,就制裁本身而言,對其自身和側近利益集團的影響微乎其微。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總裁尼古拉・卡託列夫就表示其公司的設備94%是國內生產,幾乎不會受到制裁牽連。另一方面,俄羅斯能源、軍工企業掌門人多為普京親信,美國對此類企業的制裁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更多出於政治考量。但失算的是,時間點卻選在了俄羅斯2018年選舉週期當中,這為普京將計就計,動員國內愛國力量打一次漂亮的防守反擊戰提供了絕佳機會。事實上,本月4日,普京已經向媒體表示他會考慮參加2018年總統大選。(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