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唐詩札記:唐代某位詩人的擇偶標準

讀唐詩札記:唐代某位詩人的擇偶標準
機中

20200727

這個詞我們現在已經不用。古詩詞中也不多見。《增訂註釋全唐詩》中註釋王績的“卻報機中婦”,注了“卻報”意思是“再告訴”,“機中婦”是什麼意思沒有解釋,彷彿它的意思各位都能懂。此類情形,在古詩詞的註釋中極為常見,本該解釋的詞跳過不解釋,本已明白如話的反而解釋一堆。不知出於何種考慮?

樂府詩中的“誰能不相思,獨在機中織”,是“機中”一詞的最早出處。《漢語大詞典》裏引何薳《春渚紀聞·酒謔》事例為證,解釋為“機智允當”。但這個意思在樂府詩這裏解釋不通。

紈扇如團月,出自機中素”、“弄兒牀前戲,看婦機中織”……這些南北朝的詩,“機中”還是照字面意思解釋更為妥當,即:在織布機中、在織布機前。機,機杼,就是織布的器具。唐人詩句如:寒山“昨夜夢還家,見婦機中織”、劉禹錫“金縷機中拋錦字,玉清枱上著霓衣”、李白“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等等,都是這個意思。

讀唐詩札記:唐代某位詩人的擇偶標準
妻子

20200725

張奉娉賢妻,老萊籍嘉偶。

孟光儻未嫁,梁鴻正須婦。

這是王績的擇偶標準。

張奉是東漢時候的人(陳鐵民,彭映生,2001:199),是個老師,平時生活清苦。太傅袁隗(袁紹的叔叔)把女兒嫁給了他。嫁妝豐厚,陪嫁丫環百人以上。不過結婚多年,張奉始終對妻子很冷淡,那些嫁妝也沒去動它。後來妻子明白了張奉的心思,就把豪華奢侈的裝飾打扮都撤掉,丫鬟們也穿得樸素一些,去織布。這樣,張奉就高興了。夫妻兩人從此過上了恩愛美滿的幸福生活。

老萊子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傳説二十四孝中的“老萊娛親”或“綵衣娛親”,説的便是他一把年紀了,卻穿上彩色的衣服扮成小孩逗父母開心。年輕的時候,楚王要讓他去做官,他答應了。他的妻子説,吃別人的嘴就軟,拿人家的手就短,你要是去當官,就得聽人家的話,按照人家的規矩辦事。你真要去當官,我可就生氣了。老萊子覺得妻子説得對,就放棄做官,帶着妻子進山繼續隱居。這件事,陶淵明寫過。他説他身邊沒有像老萊子妻子這樣的人。

讀唐詩札記:唐代某位詩人的擇偶標準

梁鴻也是東漢時候的人。家裏窮,品德高尚。同鄉有個富家小姐叫孟光,很仰慕梁鴻的為人,非他不嫁。梁鴻聽説後,非她不娶。後來兩個人結婚了。婚後前七天,梁鴻都不理孟光。孟光就問梁鴻為何如此。梁鴻説他要娶的是能吃苦耐勞、能陪她一起去隱居的妻子,可是你卻塗脂抹粉的很讓人失望。孟光聽後不是悲傷而是歡喜。因為這是她在試探梁鴻的志向。七天後,孟光換上粗布麻衣跟着梁鴻過上了幸福美滿的隱居生活去了。

王績所寫到的上面三個妻子,有什麼共同點?第一:都是有錢人家的小姐,丈夫都是品德高尚的人,並且都要去隱居;第二:都能和丈夫知心,且無條件支持丈夫的隱居理想。

讀唐詩札記:唐代某位詩人的擇偶標準

歷朝歷代一直在宣揚這種婚姻觀、價值觀,非常可怕。這是很粗暴的非此即彼。舉案齊眉、相敬如賓自然是好,但是沒必要就得避世隱居、逃離世俗生活。只要夫妻二人齊心,做什麼事情不可以?豈能以丈夫的個人意志為準則而要求妻子無條件支持?陶淵明的“恨室無萊婦”,不知多少男性讀者心有慼慼焉,便是此類遺毒所致。

夫妻彼此知心很重要,婚前可以這麼希望和追求;婚後若是要求對方必須同心,則是無理。

【來源:大方氣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6 字。

轉載請註明: 讀唐詩札記:唐代某位詩人的擇偶標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