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月租1.3萬的養老院,裝下了老人們最後的歡樂和尊嚴

    目前,日本65歲以上老人約為3000萬人,佔總人口比例達23.1%,即每5人中即有1名老人。圍繞龐大的老年人口,日本社會逐漸形成了與之相應的醫療看護、養老居住、老年旅遊等產業。日本政府已將其中部分產業定為日本經濟未來的增長點,其養老產業精細化、嚴謹化、多樣化,已成為世界養老產業的領頭羊和學習榜樣。

    為何日本養老服務世界一流,日本養老院有哪些特色和優勢,日本老年人如何養老?

    在日本,各種商業養老院數量已超過2000家,其平均擁有50間以上住房,而入住者的人均居住面積大多不低於18平方米,居室多配備衞生間。入住者繳納的費用與其所需看護程度等相聯繫。在無需特別看護的情況下,入住費用通常不會高於當地中等地段租房居住的費用。

    在政府大力建設養老設施的同時,由於中等收入階層的老年人對於生活質量的要求,以及認知障礙等特殊羣體的個別需求,也有不少企業建設個性化的商業養老院。

    故而,向日本養老產業學習勢必讓我們受益不少。本篇將為你介紹的是位於日本栃木縣下野市的一家養老院,名為「新」。

    沒有一絲霧霾的藍天,

    被農田,森林,小溪流包圍着的幾棟小木屋,

    空氣清新,鳥鳴歡快,

    這裏不會是個度假屋吧~

    再往裏走,還有露天温泉,

    落地大窗的暖爐餐廳,

    陽光普照的圖書吧枱。

    室內,室外温泉

    落地大窗的暖爐餐廳

    陽光普照的圖書吧枱

    等等,不對,

    怎麼來來往往的都是老人呢?

    有圍成一圈做體操、練合唱的,

    也有互不相讓,揮着球拍打網球的,

    遠處長椅上還有相互説着悄悄話,

    忽然就哈哈大笑起來的。

    做體操的爺爺奶奶

    “大家跟着我的手勢一起來”

    “看我打回去!”

    夕陽西下,散步聊天的老爺爺

    事實上,這裏居然是個養老院?!

    “這哪裏像是養老院,分明是個度假屋嘛”,

    老人們在這裏也不僅僅是“享福”,

    竟然還要做苦力活,

    比如種地,洗衣服,做飯……

    春天到了,一起在田間播種的老人們

    仔細去了解才發現,這家開在日本鄉下的養老院,不僅僅只想要給老人一個風景優美的自然環境,在這些基礎設施之外,他們更想做的是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

    來到這裏的老人們不是被照顧的對象,而是在這裏認真地過他們自己的生活,甚至去追求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

    原來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尊嚴,不去應付了事,而是認真對待生活。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一般人可能並不願意去養老院生活,但在這個海邊的養老院,自從30年前建成以來,想搬進來住的人卻絡繹不絕。

    現在這裏已經居住了460個老人了,是日本最大的養老院。

    神奈川縣的三浦半島,寧靜的海邊的一所養老院

    和所有老去的人一樣,

    這裏的老人也都是頭髮花白,步履蹣跚,

    但這些老人好像又有些不一樣。

    82歲,愛看報紙的老爺爺,

    年輕的時候是高中老師,

    妻子去世後,不想一個人渾渾噩噩過日子,

    就把自己的房子賣了,

    用賣房子的200多萬住進了養老院的海景房。

    “人生最後的時光,想和海待在一起”。

    老爺爺的房間佈置地非常有情調,

    因為喜歡爵士樂,

    還買了聽爵士樂的設備,

    每天抽點時間,面對着落地窗外的海景,

    自己磨咖啡豆,聽爵士樂,

    “這樣的生活,我很滿足”。

    一個又酷又懂得享受生活的老人

    也不是所有老人都熱衷於享受生活,

    很多老人更願意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剛住進這裏才兩年的老奶奶,

    居然自己折騰出了一個菜園子,還有很多鮮花。

    “今後會怎樣不知道,

    但是來到這裏以後,心情變得很清淨。”

    因為年少時的一個夢,

    老奶奶83歲開始挑戰鋼琴,

    每天努力去練習,

    最終能夠完整彈出一個曲子,

    完成了自己生命的一個挑戰。

    誰説老了就什麼都不能做了,

    只要想做,就任何時候都不遲。

    遇到天氣好的時候,

    就一羣人結伴出去玩耍。

    帽子,墨鏡,揹包……

    一個個都是酷酷的老頭老太。

    自由和老年人的活力,是我們在這個紀錄片裏獲得的最大的兩個感受。

    在這裏,對老人的關懷其實不僅僅是體現在飲食的供給,醫療設備的完善,更多是去了解,去滿足老年人心裏的需求。

    在千百種老年生活裏,我們看到了一種沒有放棄自己剩餘人生可能性的生活方式。

    人生的旅程還在繼續,不應該在60歲,70歲,80歲……的時候放棄了對生命的持續探索。

    其實所有人老了以後都會面臨一樣的問題

    ——生理機能衰退以後,不同程度產生體力下降,記憶力下降,活動半徑縮小,康復能力差,對外界刺激反應明顯,與社會發展漸漸脱節,社交範圍窄小,無法獨立生活等問題。

    這些問題集中帶給老年人的感受就是孤獨,失去存在的意義,因為老去產生的自卑。這些感受導致了尊嚴感的喪失。

    體現尊嚴感的設計,其實是要最大程度讓老人感覺“我可以輕鬆自在地獨立生活”,“我被社會接納和關愛,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

    正是在深刻理解這些的情況下,院長山中幸子在一片農田,森林包圍着的地方創辦了“新養老院”。

    和一些傳統的養老院不一樣,這裏沒有嚴苛的管理,不會讓你在房間裏待一整天,來到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是來開啓人生新的旅程的。

    和一般的養老院的公寓房不一樣,

    “新養老院”裏種了大量的樹,

    房屋也運用了一些木結構建築,

    乍一看,還真看不出是個養老院,

    希望這些木製元素

    能帶給老人們自然、生命的氣息。

    養老院的基礎設施非常齊全,

    一層主要分為長型建築與三個獨立小建築。

    長型建築公共空間從左到右依次是

    玄關、和室、擁有暖爐的餐廳、

    露天温泉、黃金浴房、洗衣房、土間餐廳。

    暖爐餐廳

    玄關

    露天温泉

    而三個獨立小建築為咖啡屋、工房、教室。

    另外室外除了大量的草坪地外,

    還有養雞空間以及耕種空間。

    咖啡吧

    教室

    洗衣房

    養老院的獨立房間的面積並不大,

    但有很多比較開放的公共空間。

    在這些地方老人們可以結交新的朋友,

    可以聊聊彼此的過往,可以一起去庭院散步。

    寬闊的迴廊,方便老人在這裏聊天

    長型建築的二層公共空間,

    從左到右依次是會議室、圖書館、餐廳、

    足浴沙龍、開心廚房等。

    兒童遊樂場

    足浴房,大家可以一邊泡腳一邊聊天

    開心廚房是個開放的空間,在這裏可以與新家人一起烹飪今日的晚餐。

    還有一些設計上的小細節,體現對老人們的關懷。

    智能馬桶的選用更適合老人。不僅能通過便圈加熱,消除冬天如廁冰冷感;而且清潔衞生,更有利於健康。

    大家都知道起身的時候:手撐着的力氣需要支撐整個身體,而由順手處的扶手拉的過程則省力許多,所以扶手的位置應設定在離馬桶15~30mm的牆壁上。

    廁紙的位置同樣重要。廁紙如果離身體太近,則需要身體扭轉向一側;廁紙如果離身體太遠,身體需要前傾去才能碰觸,易發生摔倒。

    老人站立時,80cm是洗漱台的舒適高度,可以減少腰部的負擔,以及水不容易流向肘部而滴落,深度空間上需要達到60cm,這樣的空間站或者坐都恰好了。

    除此之外,院長則盡力讓每一個老人

    都能接觸到更大的社交圈,

    自由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開放養老院的咖啡吧,圖書館,兒童遊樂場,

    讓附近居民都能過來,

    構成一個和諧的社區環境。

    過來玩的小孩子

    教室裏定期會開設一些課程,

    比如插花、太極拳教授等。

    自己感興趣的都可以去參加。

    老頭們最愛聚集在木工房研究木工活。

    也有耕作的地方,

    只要老頭老太們願意,

    可以自己去親手栽種蔬菜,

    然後自己烹調。

    定期開運動會,

    保齡球,高爾夫,網球,籃球……

    還有什麼是他們不會的……

    太陽好的時候出去兜個風。

    還要定期舉行麻將比賽。

    從沒合唱過的老人們,還自己練習了大合唱。

    看上去自由的管理方式其實是最難的,因為有很多不確定性,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但是山中幸子卻一直朝着這個方向在努力:

    “就是想讓來到這裏的每一個老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自己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

    “新養老院”的收費並不低,平均月租在1.3萬左右,只有50個名額,但一旦有名額空出來,就會馬上被填上。

    “很多老人覺得來到這裏很自由”,山中幸子説。

    大概是這裏的壞境給到了老人生活的尊嚴感,不再是草率應付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而是認真思考起:人生的最後旅程,我還能做什麼。

    在充滿希望和熱情的每一天,老去和麪臨死亡好像不再是那麼不堪和孤獨的事情,生活會依然美好。

    心裏充滿陽光,

    就不懼怕老去。

    此養老院曾榮獲了GOOD DESIGN設計大獎。

    這家養老院之所以命名為「新」是因為它有很多與以往養老院不同的地方。

    過去很多的養老院都有着比較嚴苛的管理,就連房子裏的窗户都不能自由地開合。老人們也很少有機會能夠在室外感受四季的變化,更多地是坐在房間裏發呆來耗費這一天。

    而這家養老院希望給老人們一個新的開始,老人們可以在這裏感受生活,可以在工房裏做手工、可以在教室裏學習新的知識、可以烹飪自己喜歡的食物、可以在院子裏種上植物等等。

    「新」養老院位於下野市小金井,周圍是農田、森林,擁有着優美的自然環境。

    一層的空間佈局圖

    一層主要分為長型建築與三個獨立小建築。長型建築公共空間從左到右依次是玄關、和室、擁有暖爐的餐廳、露天温泉、黃金浴、mother's room 、土間餐廳。而三個獨立小建築為咖啡屋、工房、教室。另外室外除了大量的草坪地外,還有養雞空間以及耕種空間。

    玄關

    和室

    大餐廳

    此養老院的個室的房間面積並不大,但更多的是像這這樣比較開放的公共空間。在這些地方老人們可以結交新的朋友,可以聊聊彼此的過往,可以一起去庭院散步。

    大餐廳

    走廊

    室內温泉

    露天温泉

    黃金浴

    直接進入浴室時,需75cm以上;當進入需迂迴時,門開尺寸至少80cm以上(洗浴過道容身處亦大於80cm);進入浴室路上應沒有障礙。

    進入處需有可直接抓取的扶手(否則不用開門,改成移門較好)。

    淋浴空間寬度至少設定在80cm以上,這樣才能容納輪椅或者淋浴椅時的空間;當老人需要介乎者從後面幫忙洗浴的時候,所需寬度需控制在1米以上, 深度需在1.6米以上。

    傳統的浴缸有常見的深度大約60-65釐米。如果在固定的地面上,進入浴缸有很高的橫跨高度。隨着年齡的增加,很容易打破身體的平衡,常委坐也易趨於疲軟。當進出抬起腳達到到腰高,則老人會增加跌倒的風險。

    從地面到浴缸邊緣的高度為350~450mm是最容易出入的,浴缸的深度約500毫米左右。

    土間餐廳

    在日本的傳統民家或倉庫的室內空間裏,人類生活起居的空間被柱區分成高於地面並鋪設木板等板材的地板“牀(ゆか)”,以及與地面同高的土間兩個部分。

    休息室

    休閒空間

    工房

    「新」養老院裏種了大量的綠植以及運用了一些木結構建築,希望能帶給老人們自然、生命的氣息。

    工房

    老人們可以在工房製作自己想要的手工藝品。

    教室

    教室裏定期會開設一些課程,譬如插花、太極拳教授等。

    咖啡屋

    咖啡屋會更根據當地時蔬推薦當日的菜品,在這裏老人們能度過一個比較休閒的下午。

    花壇

    等到你我頭髮花白,你若走不動了,我會推着你,步履蹣跚着去看今日的花開。

    二層空間分佈圖

    長型建築的二層公共空間,從左到右依次是會議室、圖書館、餐廳、足浴沙龍、開心廚房等。

    讀書角

    兒童房間

    住進養老院並不意味着與世隔絕,當然也會有家人的看望,也可以在這裏享受天倫之樂。

    開心廚房

    開心廚房是個開放的空間,在這裏可以與新家人一起烹飪今日的晚餐。

    廁所

    智能馬桶蓋的中老年人佔了消費用户中的20%,智能馬桶蓋起源於美國,最早用於醫療和老年保健,最初設置有温水洗淨功能。現在智能馬桶包含了清水沖洗、自動烘乾、墊圈加熱、抗菌除臭等。

    智能馬桶適合有腸胃、便秘等問題的患者。不僅能通過便圈加熱,消除冬天如廁冰冷感;而且清潔衞生,更有利於健康。

    大家都知道起身的時候:手撐着的力氣需要支撐整個身體,而由順手處的扶手拉的過程則省力許多,所以扶手的位置應設定在離馬桶15~30mm的牆壁上。

    傳統馬桶較低,老人站立起較費力,所以可以用輔高坐墊來增加5cm馬桶的高度!(圖片是電動的,輔高便圈則很廉價);另外馬桶兩側的把手使得老人如廁時有支力點。

    廁紙的位置同樣重要。廁紙如果離身體太近,則需要身體扭轉向一側;廁紙如果離身體太遠,身體需要前傾去才能碰觸,易發生摔倒。

    足浴沙龍

    個室

    個室的空間不是很大,分為將更多的空間給予了公共空間,希望老人不要整天呆在房間裏,走出去跟大家交流。

    一般家庭裏開關的高度是120釐米,但對於老齡人是感覺高了的。可以將高度稍微降低到90~100釐米左右,避免電器線出現在地上(容易絆倒)、插座的漏電保護等等。

    洗漱台

    台盆及水龍頭設計則需要尺寸:

    A. 水龍頭把手容易接觸的深度約30cm左右

    B. 接觸到水流的深度約30cm左右(出水向外傾斜)

    C. 手插入的容納空間需水龍頭吐水高度在10cm以上

    老人站立時,80cm是洗漱台的舒適高度,可以減少腰部的負擔,以及水不容易流向肘部而滴落,深度空間上需要達到60cm,這樣的空間站或者坐都恰好了。

    費用:「新」養老院能容納50人,根據各自條件的不同每個月需要個人承擔的費用在188,300~214,386日元之間(一萬三千人民幣左右)。

    實際上,從日本養老設施的體系劃分來看,特別養護老人院主要面向需要高度護理的老年人,既有公營的也有私營的,政府對此類養老設施的建設會給予一定支持。由於日本高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需護理的老人愈來愈多,特別養護老人院的建設量較大也很成熟。

    日本養老設施體系劃分圖

    

    接下來,我們再分享一個案例——日本真壽園特別養護老人院。

    

    真壽園位於日本埼玉縣川越市,設施佔地面積5972m2,總建築面積6106m2,可容納100 位老人同時居住。除特別養護老人院外,設施一層還配有日間照料中心,可滿足35 位老人白天共同活動。建築共三層,一層主要為門廳接待空間、後勤辦公空間、老人的公共活動空間,二層、三層為老人的居住部分。從總平面來看,建築採用U 形佈局,南側為庭院,面向一片茂密的小樹林,具有良好的景觀視野。建築立面以暖色調為主,並運用了較多的木材,帶給人親切、温暖的感覺。

    

    真壽園外觀

    真壽園南側面向樹林的庭院

    

    真壽園的主入口空間包含了接待、展示和休憩等功能,其空間整體面積雖不算大,但卻給人一種開放、連續的心理感受。一方面,接待台、輪椅用具展示區、休息座椅等均沿空間四周設置,給中部留出了較為完整、開敞的活動區域,便於人員的集散;另一方面,主入口空間與周邊空間保持了較好的視線連通,站在玄關處,向西可看到開敞的公共活動區和內庭,向北能感受到服務枱的延伸,從而消除了空間的封閉感。

    

    真壽園一層平面圖

    真壽園的主入口空間

    

    主入口空間的另一個特徵是具有親切的生活氣息。與我國大部分養老設施門廳僅設置一個孤立的服務枱或值班室的做法不同,日本多數養老設施都將辦公區與門廳空間臨近設置。以真壽園為例,其門廳接待台與辦公區直接連通,工作人員都在開敞的空間中集中辦公,老人或家屬與工作人員的交流十分暢通。接待台分為高低兩種形式,低位櫃枱便於輪椅老人與工作人員的交談,讓人感到老人與工作人員之間的親切平等。

    

    接待台一側還設有開敞的商品架、小冰櫃等,售賣一些老人日常需要的食品、飲料、生活用品等。老人路過門廳時可自助購買,同時又能和工作人員閒話家常,有助於消除老人的孤獨感。除此之外,主入口空間沒有采用通高處理,而是以更接近住宅尺度的方式進行設計,也使養老居住設施更有家一般的親切感。

    門廳接待台一側設有商品架,像家門口的便利店,供老人路過時購買

    

    養老設施中居住的老人在身體條件、性格等方面必然存在着一定差異,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上應儘量能適應各類老人多樣化的需求。很多設計師在考慮老人的休憩活動時想得比較簡單,認為擺放幾張桌椅即可,而且往往都設置成一樣的形式。

    

    但其實在家庭中,老人並不是總待在一處幹同一件事情,而是一會兒看看電視,一會兒讀讀報紙,也經常需要調換姿勢。而我們在設計時總是不太注意給老人們提供這樣的活動條件,從而導致很多養老設施的活動空間非常單調。

    

    真壽園一層的休憩活動區在設計上就考慮得十分周到。設計者從滿足老人多種活動、喜好的角度,為老人提供了四種不同的座位形式:普通餐桌椅、沙發茶座、榻榻米坐席和吧枱高座。每種座位都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沙發茶座可供老人看電視、聊天時就坐;榻榻米坐席符合日本老人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慣,能讓他們感到踏實、放鬆。榻榻米空間還可獨立形成更為私密的活動區,用於舉辦老人的家庭聚會或進行茶道活動等。老人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自由選擇停留的場所和個人喜好的位置,設施的空間也因此顯得比較豐富。

    

    真壽園一層休憩區為老人提供了多種形式的座位,以滿足不同的活動需求

    

    除設置休憩區外,一層公共空間西側還為老人提供了一處集中的鍛鍊活動空間。平時這裏擺放着少量桌椅和鍛鍊器械,作為護理人員對老人進行身體機能康復訓練的場所。當老人需要在室內進行集體活動的時候,可借用寬敞的走廊形成一處較大的活動空間,能滿足二三十位老人一起跳操、鍛鍊使用。

    走廊活動區空閒與跳操時的場景對比

    

    真壽園即採用了“組團化”的小規模居住模式,每層分為4 個組團,每個組團居住12-13 位老人。各組團均以街道的名稱命名,既便於老人對所居住組團的識別,又創造出一種社區化的居住氛圍。組團內為每個老人設有單人居室,並配有小起居廳(兼餐廳)、護理站等。設計者特意在每個組團入口處設計了玄關,起到劃分組團內外空間的作用,增強了領域感。玄關處設有鞋櫃、坐凳、輪椅存放處、魚缸、小枱面等,尺度小巧宜人,老人進入組團後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十分具有家庭氣息。

    真壽園三層平面圖:四個組團及服務站位置示意

    真壽園某組團入口處的玄關

    

    除了組團內的小起居廳和一層的休憩、活動區外,真壽園的每層還設有一處陽光活動廳,供各層四個組團的老人共同使用,形成了介於私密和公共屬性之外的半公共空間,使組團與外界之間形成了舒緩的過渡。老人可以在這裏曬太陽、打盹,也可到露台上種花、觀景,具有了更多的選擇性。

    真壽園三層的陽光活動廳

    

    真壽園每個組團內部設有各自的護理站,護理人員負責組團內老人的用餐、日常活動等。每兩個組團之間設有一處服務枱,包含洗衣間、污物處理間、倉庫等,每層還設有小型公共浴室。這種將服務後勤空間分散、就近配置的做法有利於縮短護理人員的工作動線,降低勞動強度,提高服務質量。

    

    在養老設施的設計中,如何使護理人員的管理更為有效,實現人力的節約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真壽園服務枱的設計中,設計師將值班、記錄、複印、洗晾衣等功能集中設置,並保持了各空間的相互連通。當管理人員位處服務枱時,既能透過兩側組團的玄關觀察到組團內的狀況,又可方便地備餐、監管後台洗衣設備及晾曬區的狀況,還能及時知曉走廊側的來人,使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目前中國也面臨勞動人口逐步減少、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作為設計者應當意識到提升服務效率的問題,在設計上更多加以考慮。

    真壽園組團間的服務枱平面功能示意圖

    天井周圍的露台兼做晾衣及垃圾暫存使用

    服務站與後方各功能空間相互連通

    兩側組團的玄關與服務枱實現內部連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655 字。

轉載請註明: 這家月租1.3萬的養老院,裝下了老人們最後的歡樂和尊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