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前幾天,一位媽媽跟我説,她發現9歲的女兒在日記本里的一段話:我非常不開心,媽媽總是對我兇巴巴的,她只對妹妹好,我感覺媽媽不喜歡我了,剛剛還衝我發了脾氣。
她説看了孩子的日子,心裏難受的不行,反思了一下自己,的確是經常控制不住脾氣。
女兒從小一直是奶奶帶,3歲時爺爺生病了,奶奶就回老家照顧爺爺了,不得已她做了全職媽媽,後來不小心懷了老二,每天照顧兩個孩子讓她精疲力竭,尤其是二寶還小,不僅白天離不了人,晚上還要起來兩三次。
一個人帶孩子的她經常抑鬱、暴躁、發脾氣,尤其是對老大,幾乎沒有耐心,基本每天都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吼孩子,她説自己太累了,每天像個陀螺一樣旋轉,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感覺自己活成了機器 。
為人父母,總希望把最好的給孩子,希望孩子能夠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長大,我們盡心盡力的照顧孩子,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可是, 在極度的忙碌和勞累中,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而孩子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是遠遠超過其它需求的 ,否則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難以估量,很可能會伴隨終身。
父母日常的態度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情,尤其是一些負面的言行,會讓孩子的情緒、意識和思想行為慢慢發生改變,成為他們一生都擺脱不掉的陰影。
有幾種行為,就會讓孩子變“笨”變“遲鈍”,快來看看你是否中招?
1、負能量滿滿的暗示
“你看人家誰誰誰,學習那麼好,體育也好,你看你,老師教過的都不會做,怎麼這麼笨?”
如果你經常這麼評價孩子,那麼就要小心了,如果經常用 “你+消極評價”來評判孩子,就是給孩子貼上了“笨”的標籤 。
孩子長期處在負面評價裏,就會形成錯誤的心理暗示: 我很笨,我什麼也做不好 。當這種思維蔓延開來,自卑的心理就形成了,而中國式的自卑,往往源於沒有尊嚴的教育。
2、怨天尤人,習慣於抱怨
孩子像一張白紙,將來能畫出什麼樣的色彩,就靠父母手中的畫筆。
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不如意,家裏的氣場壓抑沉悶,會讓孩子小小年紀承受不屬於他們年齡的壓力。
尤其是有的全職媽媽,不如意時朝孩子撒氣:都是為了你,媽媽才辭了工作,你還天天惹我生氣......
孩子稚嫩的肩膀真的承受不了父母這種沉重而畸形的愛,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孩子不需要父母自我犧牲式的愛,如果一個人不能愛自己,就沒有能力輸出,父母對子女的愛應該是對雙方的滋養 。
如果生活不如意,成年人應該先審視自己,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自身的能量場流動起來,如果父母遇到困難就抱怨或者放棄,孩子越來越“木訥”“愚笨”,這無關於智商,而是精氣神沒了。
3、不讓孩子哭
有些家長就見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惱怒、焦慮、自責等各種負面情緒紛至沓來,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孩子如果不依不撓的哭泣,家長就會覺得顏面掃地,往往採取呵斥、甚至打罵的方式,讓孩子停止哭泣。
如果是男孩兒,很多人認為男孩子就應該陽剛一些,哭哭啼啼的沒出息,禁止孩子哭。
想讓孩子勇敢,並不是要壓抑他們的情緒,讓他們學會堅強和有擔當才是正道。 疼痛、悲傷和委屈時,孩子可以盡情的哭,因為哭泣是上天賜予人類的本能,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長期得不到發泄,內心壓抑很容易出狀況,又如何做到陽光積極,聰明伶俐呢?
4、不尊重孩子的努力,不相信孩子可以獨立
很多家長對孩子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哪怕孩子一點點長大,依然把他們當作小孩子,事無鉅細的包辦、代勞。
有時候嫌孩子做事磨蹭,忍不住動手替他做,一邊做還一邊説:你還小,長大了才會做。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説過:人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孩子需要努力靠自己取得的成就一步步建立自信,這樣將來獨自面對事情時,才有能力獨當一面。 父母的作用不是為孩子鋪平道路,而是陪伴、幫助他們成長,允許孩子不斷嘗試,鍛鍊自己,在努力中獲得成就感,這樣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才能夠無往而不勝 。
有時候,家長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攔路虎而不自知,希望每一個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能夠獲得成長,這些對孩子不好的行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他們將來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