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要用愛控制我》:論控制型人格如何養育心理健全的孩子

《不要用愛控制我》對我來説,是一本顛覆觀念,直接改變我的生活的書。讀了之後,不僅明白一直無法完全與他們正常溝通的父母原來就是典型的控制型人格;更讓我震撼的是,從懷孕那一刻起就決定絕不讓孩子重複自己的不幸童年的我,居然也具有控制型人格傾向。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放下了父母,試着重新養育了自己,最重要的是放過了我的孩子。無法想象如果我沒有讀這本書,沒有發現自己以為的對孩子的愛和培養其實是在扼殺她的自我成長,將會有多麼可怕的後果。

但是,人格對一個人的行為的控制是深遠的,哪怕我已經認識到自己具有控制型人格傾向,有意識地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儘量避免對她自我成長的不良影響,可是控制行為很可能在不經意間就冒出頭來。幸虧,《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書,不僅讓我識別了自己的控制型人格傾向,而且也系統地闡述了擺脱控制的核心心理機制所在。

由於我自己對這個問題急於找到答案,我一遍遍地精讀了這本關於控制型人格的經典著作,併力圖在本文裏跟大家分享我得到的解答與思考。

本文首先闡述如何界定為人父母的自己是否具有強制性控制行為傾向;接着從控制型人格父母對孩子成長最大的傷害着手論述控制型人格父母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孩子的自我感覺和自我定義,尊重孩子的自我精神邊界;最後,因為控制型人格如果沒有強大的干預是極其容易代代相傳的。我們控制型人格很可能來自於我們父母的控制型人格。因而我們本身作為控制型人格父母的受害者,如何擺脱控制,打破幻覺,重新養育真實的自我。

1. 控制型人格父母的界定

1)測測為人父母的你對孩子的控制狀況

首先請做以下書中的測試表,測測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狀況

下面的測試從三種不同的情景測查你對孩子的控制狀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誠實回答,並參照測試後的解釋,加深對自己的瞭解,以便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從容面對未來的日子。

以上。ABCD所代表的峯值分別為4、3、2、1、0,請算出你的得分。

9到12分:你對子女有過強的控制慾,一般不會做出讓步。常常居高臨下,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子女。常用教導的口吻。你必須、你應該、你一定。因為是比較武斷,子女往往口服心不服。

建議:適當的收斂自己,嚴格要求而不專橫跋扈,給子女一定的自由空間。

5到8分:你對子女有較強的控制慾,也能給孩子一定的民主,但要避免過多的嘮叨或説教,對小事不要管的過多。

0到4分:你是一個講民主的家長,對孩子比較寬鬆。當然對於原則性的問題比如偷東西,撒謊,逃學等,相信你會嚴加管教。

建議:對孩子寬鬆民主而不放任自流。

2)控制型人格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的主要體現

l 控制型人格的父母,心中有理想的孩子的模樣,因此對真實的孩子有強烈的改造欲

控制型人格父母的心理有個虛構的理想孩子的模樣,他看不見真實的孩子,只是用他虛構的孩子的模樣套在真實的孩子身上,如果真實的孩子不像他想象的那樣,那麼他就會對孩子進行強制改造。

所以如果你不是先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各方面特點並接受孩子的真實模樣,而是用自己心中理想孩子的樣子去改造自己的孩子,那麼你就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無疑。

所以,心中有個理想的孩子的樣子和對真實的孩子的改造欲,是控制型人格父母的首要特徵。

l 控制型人格父母逆向定義孩子,無法“看見”真實的孩子,無法對他感同身受。

如果你總是否定孩子自己的直覺感受,否定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反而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接受你對他的評價,那麼你就是典型的控制型人格父母。

否定孩子的直覺感受的表現很常見,比如説,孩子因為大人一句話或者一件你眼中非常小的事情而感到很生氣,並且哭鬧,此時的你如果按照你自己的主觀想法,覺得這麼點小事不應該生氣哭鬧,因此而對孩子的哭鬧進行批評制止,或者沒有批評而是直接用其他方式來轉移他的注意力,使他不再哭鬧,都屬於否定孩子的直覺感受的行為,也就是控制行為。你沒有看見孩子真的生氣,沒有對他感同身受。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首先你要肯定,他的確是生氣了,不管應該不應該, 情緒沒有應不應該的。其次,他有理由生氣。孩子的情緒沒有對錯之分。即使你不願意看到孩子生氣,但是他的真實感受就是生氣了,所以你應該看到並且感受到你的孩子生氣,而且因此難過痛哭。你應該詢問孩子為什麼覺得生氣,並且對他的感受表示同情。孩子的情緒得到認同以後,正常情況下,就會很快消退。而感受喜怒哀樂的完整過程,也是孩子自我成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還有一個常見否定孩子的感受就是,孩子的確不喜歡吃某種食物,大人強迫孩子吃,並且斷定他不吃這種食物的行為是錯誤的。這就是典型的控制型行為。其實危害巨大的控制型人格的行為就體現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中,如果不注意,長此以往,孩子接受了父母的逆向定義,就無法順利自我定義,從而無法健全地自我成長。

l控制型人格父母隨便代替孩子做決定,強迫他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隨意對孩子批評指責,還説這是為他好

無論是代替孩子做決定,還是強迫他做不願意做的事情,還是批評指責孩子都是對孩子自我邊界的侵犯。

孩子的內心還不夠強大,自我邊界也還沒有形成,即使形成了也經不起長期的侵犯,所以侵犯孩子精神邊界的行為必將損壞孩子的自我精神邊界。失去自我精神邊界的孩子就會導致自我精神失控,其後果非常嚴重。

所以説“不要用愛控制我”。以愛之名,行侵犯控制之實,這裏面毫無真愛可言。

2. 控制型人格父母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對孩子的傷害:保護孩子自我感覺和自我定義,尊重孩子的自我精神邊界

每個人生來就具有四種功能:感覺、知覺、知覺和思考。這些功能使我們產生自我感,為我們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通過感覺功能所體驗到的情感,使我們明白我們是誰,我們是什麼,什麼對我們有益,什麼對我們有害。如果父母保護他們充分通過這四種功能來體驗一切,感知一切,從中得出自己對一切,包括自己和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的定義,這就是自我定義。

在自我定義的過程中,我們塑造着自我,同時也創造出了一些沒有被觸犯的情況下很可能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心理因素。這個看不見摸不着的因素就是精神邊界。

一個人的精神邊界是我們的精神世界與外部客觀世界之間的分界線。正如我們的身體邊界決定了我們的外表一樣,我們的精神邊界決定了我們的個性。

一個人的精神邊界的存在對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像氧氣對於生命的存在的重要性一樣,擁有的時候你感覺不到,你只會覺得一切正常,而當失去的時候,一切就失控了。失去了精神邊界也就喪失了真正的自我。精神就會處於失控狀態,導致人格分裂。

而作為控制型人格父母,由於習慣對孩子逆向定義,所以一定要特別注意保護孩子對自我和世界的感知,保護孩子的自我定義的順利進行,尊重孩子的自我精神邊界。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獲取一切體驗,而不是用我們的感受去代替他們自己的體驗; 不要隨意評價孩子,讓他自由地進行自我定義; 不要擅自為孩子做決定,不要侵犯孩子的精神邊界。

只要堅決做到以上三點,孩子還是可以自由健康地實現自我成長。

3. 擺脱控制就是要打破幻覺,重新養育真實的自我

控制型人格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外力干涉,將會代代相傳。

如果你是控制型人格,很大的概率是因為你的父母也是控制型人格,所以實際上你也是你父母的控制型人格的受害者。

那麼確定自己是控制型人格之後,為什麼不立刻改變自己,然後就不會再對孩子進行控制了。可是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正因為改變自己的人格是一個漫長而艱鉅的過程,很可能你的孩子都已經長大了,你還沒有完全改變自己。所以我才會把第二點:控制型人格父母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對孩子的傷害放在第三點擺脱控制之前。

那麼既然知道自己是控制型人格,如何改變呢?

控制型人格由於從小被逆向定義,沒有形成健全的自我和自我精神邊界,對被控制對象存在幻覺。所以,要打破控制型人格,最重要的是打破幻覺,重新養育真實的自我。

只要願意,壓制者可以擺脱幻覺的控制,看清幻覺的目的,記起自己是如何受幻覺控制的。

這麼一來,我們就會從夢境中甦醒過來。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個性,並相信自己的真實聯繫,可以具備獨立自主,不收外人左右的能力。

只要我們接受 相互聯繫,以及真實個性,就可以使先前好像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我們可以打破幻覺的影響,還可以讓別人也清醒過來。

只要受制於幻覺的人,有足夠的勇氣改變自己,建立並保持與自己的內在聯繫,強化與別人的真實互相聯繫,無論多麼害怕,都去追求事情真相,就能逐步把幻覺驅散。

也許不經意間,你會發現自己已經着了魔,這是,又會自以為知道其他人的現實。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你有決心,就能免於幻覺的控制。儘管幻覺的力量非常強大,可它僅僅是一種影響而已。一旦你瞭解它,就能削弱它的力量。

當你像你對待和期待你的孩子那樣,期待自己通過真實的直覺感受,通過不斷的真實聯繫而取得的自我定義,重新塑造自己的精神邊界,並且尊重他人的精神邊界,你就有了擺脱了控制型人格的可能,走上了重新養育真實而穩定內心的自我之路。

我是@解憂花園,專注幸福與成長,歡迎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95 字。

轉載請註明: 讀《不要用愛控制我》:論控制型人格如何養育心理健全的孩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