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綜合

為有效應對疫情,有力促進農村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確保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日前,我省出台了《關於促進農村居民穩定增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在疫情影響下,我省農民增收形勢如何?面臨哪些問題?就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農業主體。

6月16日,新餘市渝水區珠珊鎮洋津村草皮種植基地內,農民正忙着收割草皮。近年來,該區不斷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緊扣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通過流轉土地發展草皮、中草藥、葡萄、蜜橘、智慧大棚蔬菜等產業,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科技農業快速發展中走向致富路。特約通訊員趙春亮攝

增收勢頭好,但不確定因素增加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據國家統計局江西調查總隊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儘管受疫情影響,但今年一季度,我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4111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6%,增幅位列中部地區第一、全國第七。

6月5日,九江市濂溪區賽陽鎮金橋村村民朱勇安從一家民營企業結賬回來,“不錯,這筆淨賺了2萬元。”如此豐厚的收入,有何妙招?朱勇安指着身後的一片苗圃説,就是這些苗木成了他家的“搖錢樹”。朱勇安説,一棵廬山赤楠,在基地裏栽培三四年,再修剪成造型各異的觀賞樹,一棵可賣上五六千元,造型好的能賣近萬元,每年通過種植苗木就有近20萬元的純收入。

朱勇安發展苗圃致富只是我省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的一個例子。近年來,我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平穩上升態勢,2019年為15796元,同比增長9.2%。但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省農民增收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先後召開有效應對疫情有力促進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專題會議、促進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專題會議,分析形勢,研究對策,出台了促進農民增收的17條政策措施。

四方面入手幫助農民增收

6月6日一大早,湖口縣城山鎮南湖村漁民邱小林開始了他一天的生態巡護工作。半年前,他還是一名從事漁業捕撈的專業漁民。湖口縣已有66名漁民變身生態巡護員,每天負責責任區內的水域及周邊山林巡護。邱小林告訴記者,和他一樣被聘為生態巡護員的漁民,每年可領取2萬元左右的工資,加上低保金、濕地生態補償等各類政策性補貼,人均收入突破3萬元。

農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四個部分組成。2019年,全省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佔比42.4%、經營性收入佔比36.1%、財產性收入佔比1.6%、轉移性收入佔比19.9%。《實施意見》明確,確保農民持續增收要從四個方面入手,提高農民收入。

——促進就業創業,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

《實施意見》指出,分類推進農村勞動力就業。積極開發鄉村水管員、護路員、生態護林員、農田管護員、環衞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幫助其實現就業。除此之外,還要積極引導返鄉入鄉人員創業、挖掘農村內部就業潛力、實施好高素質農民培訓和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等項目,以此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

——促進產業升級,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

“農民增收始終與宏觀經濟形勢和農業農村經濟走勢密切相關。”省社科院研究員尹小健認為,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推進農村改革,讓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農民持續增收。

《實施意見》明確,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特別是優質稻生產,提高農民種糧效益,提升江西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同時要用好現有政策,彌補政策短板,優化產業結構,通過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促進農村改革,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

《實施意見》明確,要着力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

——促進政策落實,提高農民轉移性收入

《實施意見》要求,要繼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加快構建新型農業補貼體系,保障農民轉移性收入穩定增長。

跳出農業抓農業

近日,鄱陽縣梘田街鄉“黑山羊餐館”老闆李強,結合實際,給當地黑山羊養殖户講三產融合:一頭黑山羊出欄價48元一公斤,50公斤活羊賣2400元,這叫“一產”;自己屠宰,一公斤羊肉可賣到96元,一頭50公斤黑山羊則能賣上4800元,這是“二產”;如果自己在鄱陽縣開一個黑山羊餐館,燒好了直接上餐桌,少説也有7200元的產值,這就是“三產”。同樣一頭羊,走三產融合的路子,卻能賣出3頭羊的價錢。

三產融合、技術驅動、品牌意識、規模效應、商業模式,這些都是典型的工業經營思維,李強卻運用到農業領域。用他的話説就是“用工業思維發展農業,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如今,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推進,一批有技術有知識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帶來的科技和資金,滲透農業生產的每個環節;而在消費端,城市則是“三農”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依託。

“農民增收軟肋在哪?關鍵是經營農業的思維落後了。”江西農業大學新農村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朱述斌直言不諱,要讓農民增收致富,就必須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要用工業思維經營農業。

近年來,隨着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我省農民收入不斷提高。但受疫情影響,全省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也受到一定衝擊。為此,《實施意見》明確,要讓農民增收有後勁,就必須圍繞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讓農民增收步入良性軌道。

記者手記: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凡有一技之長的農民,收入穩定;凡是引進了現代農業、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村莊,其富裕程度都比較高。因此,要實現農民持續增收,關鍵點和着力點在發展現代農業和提升農民就業技能,這是其一。其二,做大做強優勢農業產業。地域資源優勢是發展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的寶貴財富,要深入挖掘當地特產、鄉風民俗、自然風光等資源,做優農產品品牌,擴大品牌效應;其三,要通過招商引資,通過土地入股、技術入股等多種方式引進並培植髮展壯大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讓農民有更多機會成為產業工人,實施“一村一品”“一鎮一特”,促進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