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鬥蘇軍的“鐵姑娘”,29歲身懷六甲仍上戰場,腹部不幸中彈犧牲
多年來,英雄事蹟一直流傳在民間。有些是文字記錄,被人們口口相傳;有些是歌曲讚揚,流傳於世間。想必人們都覺得烈士中大多是男性,但女烈士也不在少數。在小白楊哨所附近有一座墳墓,背後有這麼一個感人的故事:勇鬥蘇軍的“鐵姑娘”,29歲身懷六甲仍上戰場,腹部不幸中彈犧牲。
1940年,在江蘇省的一個邊遠小鎮的農村家庭裏,孫龍珍出生了。由於家境貧寒,孫龍珍從小就吃苦耐勞,並有一顆報效祖國的心。19歲那年,孫龍珍同當時的年輕人一樣,心中充滿熱情,希望可以為國出一份力,所以就響應號召,去到新疆。
江蘇到新疆的距離遙遠,但孫龍珍有一顆富有激情的心,遠離家鄉的顧慮早就拋在腦後。來到新疆後,孫龍珍被分配到了化工廠,在那裏當一名工人。
孫龍珍向來能吃苦,積極的響應號召,每一項任務她都要衝在最前面。很快,大家對這個充滿熱情的姑娘,取了個名號:“鐵姑娘”。
1962年4月,中蘇關係十分緊張,很多當地的老百姓都往外逃,牛羊由於失去主人的看管而漫山遍野,孫龍珍就主動請願參加到工作隊當中,幫助老百姓們看好這些牛羊,以免老百姓回來後損失慘重。
當時,邊境地區十分不穩,中蘇之間時有摩擦。1969年6月,一大清早太陽還未升起,一名牧工就趕着羊羣出牧了。羊羣哪裏知道什麼邊境?它們只知道哪裏有美味的草灘,再加上當時天色還未亮,走着走着就走到了當時中蘇之間的“爭議區”。
牧工發現後想要立刻上前阻止,但為時已晚,毫無防備的牧工被巡邏的蘇軍逮個正着,他們強行將牧工綁了起來。幸好被路過的牧民看見,急匆匆地趕回連隊報告。
一羣戰士們聽説了此事,立馬拿起手頭上的傢伙趕去。有此等氣人之時,孫龍珍哪兒會“錯過”?她本就是熱心腸,心中充滿着激情,孫龍珍也隨着隊伍一起去了。
當時孫龍珍早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而且還懷着第三個孩子。29歲的孫龍珍身懷六甲,不畏艱險,在戰友遇到困難之時,她選擇了衝在前線。
可惜的是,當時蘇軍早已做好了準備,在“爭議區”四面埋伏,架着搶就等人來。當孫龍珍和戰士們趕到時,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亂戰中,孫龍珍沒有退縮,她仍然勇鬥蘇軍,仍然是那個“鐵姑娘”,當一顆子彈穿過孫龍珍的腹部,身懷六甲的孫龍珍不幸犧牲。那個可憐的孩子還未來過世界,就和母親一起犧牲了。
一位29歲身懷六甲的“鐵姑娘”犧牲了,讓戰士們悲痛欲絕,中國有句老話:“此仇不報非君子”,更何況是為了一個女烈士?後來在排長的帶領下,戰士們奮勇還擊,將6名蘇軍擊斃。孫龍珍的家人最終決定,將她的遺體安葬在哨所附近,以此作為紀念。
而那個“爭議區”,哪能讓國外人在自家的土地上胡作非為?終於在持續了8年的抵抗後,堅守住自己的領地。而這個勇鬥蘇軍的“鐵姑娘”的英勇事蹟,成為了哨所裏戰士們心中的榜樣,每個人都牢牢謹記。
1976年,過年期間,一個在哨所的戰士陳福森回到家鄉看望親人。一家人在吃飯的時候,陳福森就向親人們講述了這個勇鬥蘇軍的“鐵姑娘”的故事。
陳福森的母親聽進了心裏,十分替兒子自豪,又替那個29歲身懷六甲犧牲的“鐵姑娘”心痛到流淚。在陳福森歸隊之時,母親將自己親自培育的20棵楊樹苗交到兒子手裏,並且囑咐他一定要把這些楊樹苗帶回哨所,種在那片土地上,讓樹與戰士們相伴。
新疆地區到處是荒野,陳福森帶來的楊樹苗讓戰友們開心極了。哨所在山崗之上,唯一離哨所最近的水源離這裏十里之外。為了讓這些楊樹苗“有水喝”,需要戰士們每天去往十里之外取水。
儘管如此,戰士們還是非常樂意,彷彿將這些楊樹苗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彷彿它們就是希望。但是由於天氣惡劣,20棵楊樹苗有19棵都沒撐下去,相繼枯萎。戰士們難過極了,唯一的希望就是把精力全放在那一顆唯一的楊樹苗身上。
經過戰士們的精心照料,功夫不負有心人,楊樹苗漸漸長大,枝葉扶疏。終於給這片荒蕪之地帶來了一些綠色生機。
這段讓人感動的故事,被寫在戰士們的日記裏,並且還抄寫在了哨所的黑板上。1983年,著名的詞作家樑上泉來到此地採風,聽説了此事後,寫下一首歌詞,名叫《小白楊》。
想必八零後們對《小白楊》這首歌並不陌生,當時這首歌紅遍春晚,但有些人卻不知這首歌背後的故事,其實就是,勇鬥蘇軍的“鐵姑娘”,29歲身懷六甲仍上戰場,腹部不幸中彈犧牲的英勇事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