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印度的反華浪潮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綜合

|開掛的印度/週五更新/楊清筠(撰文)|

自從中印邊境衝突發生,中印之間的"掰腕子"行為似乎就沒有斷過,印度一下子從咖喱味的尬舞人設轉換成虎視眈眈的反華仇敵,無論是印度官方的強硬態度,還是民間掀起的民粹主義抵制情緒,無不體現出印中關係的緊張態勢。而相比之下,中國內部對印度來勢洶洶的反華浪潮反應算是比較冷淡,中方的主流媒體對印方動向的報道數量並沒有大幅上升,相比前段時間中美貿易戰升温時期的活躍度,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而中國民間對於印度的反華浪潮的反應也並不見多麼緊張,相對來説更集中於嘲諷梗和編新段子。所以,這輪印度的抵制運動究竟會對中國產生多少影響,對於印度來説,這會是一個傷敵大於自損的選擇嗎?

"抵制中國產品"

自成立以來,新中國的國際環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相當惡劣,反華這種事情甚至可以用"我排着隊拿着號碼牌"來形容。因此,印度的反華排華運動,歷史上當然早已有之。影響力頗大的一場反華排華浪潮,就發生在1962年前後。這場反華運動主要針對的是印度的華人華僑,尼赫魯以排除"反印間諜"為由,通過修改法律法規,將200多名印度華僑驅逐出境,而未被驅逐的印度華人華僑,要麼受到嚴格的監視和行動限制,要麼以各種罪名被帶走調查,拉賈斯坦甚至還設置了著名的華人集中營,雖然這些被關押者在國籍上已經算是印度公民,但還是會因為"身體面部的特徵"被強行囚禁,拉賈斯坦夏季酷暑難耐,集中營的條件可想而知,而那些數以千計被關押的囚徒(老人、婦女和兒童比例高達三分之二),大都是為了泄憤,以及作為與中國政府談判的籌碼,當中國政府提出大使館派出人員探視及運輸船接回僑民等要求時,印度則表現出極強的阻撓態度,一併提出了相當數量的刁難條件,作為要挾。這段反華排華運動使得在印華人華僑生活如履薄冰,不少商人的店鋪不得不關閉,資產被凍結,民間更是縱容印度人擠兑歧視、甚至侮辱華人華僑,欺凌婦女,這樣的浪潮一直持續到1967年以後,對中印關係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

圖源網絡

而這樣的浪頭並沒有在70年代以後就完全銷聲匿跡,就像中印之間的邊境摩擦,每隔一段時間就得復發一次,只要中印之間的競爭關係依然存在,這種浪潮就永遠不可能消失,並且還會愈演愈烈。在今年的邊境衝突發生之後,印度的反華情緒便再次高漲,APP禁令、抵制中國商品、取消對中商業合同等行為接踵而至,印度此舉並不如其宣稱的那樣是為了國家安全考慮,而是政府在疫情肆虐、焦頭爛額之際迎合極端民族主義之風而做的順水推舟"人情",雖然中國國內對此威脅似乎並不在意,網絡上的嘲諷調侃之聲遠高於擔憂之聲,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印度的抵制封殺之風對中國是一個不小的警鐘。尤其是在互聯網行業,不少中國公司都將印度視為潛在的大市場,印度的龐大人口、有限的市場發展水平,都給這些公司的未來提供了無限的空間,想要賺印度市場的錢是沒什麼毛病的,無論三哥們兒在我們的段子裏面多麼具有喜感,對這些公司來説,他們依然是掏錢的金主,所以因為政治原因引起的印度反華浪潮,勢必就會給這些公司造成不小的損失,放大來看,這便也是中國的損失,是我們絕對不想看到的,因此,中國公司在向印度市場擴展的過程中,就不得不對印度週期性的反華情緒有所警惕,中印衝突在短時間內無法徹底解決,那麼印度市場就充滿了不確定性。

印度人抵制中國貨(還是上圖那位)

反過來説,既然印度的反華浪潮更多是政府順水推舟之舉,那麼這波"脱鈎"中國的行為就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而今全球化的深刻程度也不可能支持它持續下去。所謂抵制舶來品的風潮,發展到今天,也只能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安慰,至多表達一下主觀態度罷了,要想從根本上乾乾淨淨脱離外來影響,幾乎不可能做到,尤其是印度想要與本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進行"脱鈎",無異於一個人要抽掉自己的一部分骨骼還想和以前一樣行動自如。中印之間早已形成了非常堅強的合作關係,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已到達80億美元,在印度30家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中,包含中國投資的就有18家;而印度在中國的累計投資也有10億美元,這樣相互共生融合的利益關係,怎麼可能完全斷裂掉呢?在這其中無數條產業鏈上賴以生存的中印人民,要因為一句"抵制"而放棄自己的飯碗嗎,這是不可能的。

此外,印度與中國的產業也有着難以分割的互補性,印度最重要的產業之一製藥業,雖然因仿製價格低廉而欣欣向榮,但超過70%的原料藥要依賴中國進口,更不用説手機零件、電子產品部件等,因在2020年上半年中國工廠受疫情影響大規模停產,印度不少企業缺少中國的進口原材料而同時被迫停業,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印度是受中國企業減產影響最厲害的國家之一。印度國內並不是沒有注意到這些情況,政府也在積極引導其本土企業"去中國化"自主生產,以疫情為契機倒逼印度提高自身競爭力,然而這種引導只能作為一個長期的美好願景,在短期內印度想要形成成熟的本土供應鏈,還是相(無)當(法)困(實)難(現)的。

小米在印度

相對來講,印度的抵制行動對中國的影響大概沒有印度民眾想象得那麼大,固然有不少中國企業在積極拓展印度市場,但從宏觀上來看,印度的對華進口只佔到中國出口額的3%,而中國貨要佔到印度進口的14%,這也是中國對於印度強勢的反華浪潮反應相對冷淡的原因,如果印度民粹主義的勁頭不減,最大收益也只能是滿足一部分利益關係不大者的心理需求,短暫地轉嫁政府因戰疫不力造成的危機,而實際上則會嚴重傷害到自身已經滿目瘡痍的經濟狀況,但凡印度政府成員或者智庫多喝兩口恆河水冷靜一下,也不可能讓這種浪潮持續下去。

由此可見,印度所謂的"脱鈎"中國更多是暫時的"噁心人"之舉,若能夠靠此作為一定的政治籌碼,自是不虧。只是中國利益相關的企業肯定要蒙受一部分肉眼可見的損失,這必須得讓國內的投資人在面對南亞這片"有毒的肥肉"更加謹慎,我們對印度這個國家的瞭解尚且較淺,停留在"三哥全員制杖"層面上的口嗨自是不可一直爽下去,兩國之間的博弈還會處於並長期處於在線狀態,除了要高度警惕看似毒性一般的咖喱味之下隱藏的危險,更要看到印度手中自認為、也是的確不容輕視的王牌——西方陣營,遏制中國,這畢竟是他們很容易能達成的共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