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出售阿拉斯加的戰略考量竟與中國相關
著名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有言,“俄國曆史是一部收集領土的歷史”。確實,俄國不僅是橫跨歐亞的大帝國,還曾在美洲擁有廣袤的殖民地。1741年白令發現阿留申羣島和阿拉斯加後,俄國人開始湧入北美大陸從事殖民擴張。為進一步拓展在北太平洋的存在,俄國政府於1799年將之前的美洲聯合公司改組為俄美公司,並賦予其重任——“使俄國在包括加利福尼亞在內的北美大陸西海岸,以及夏威夷羣島、薩哈林島南部和阿穆爾河口等地進一步鞏固下來。這些殖民區連同已經歸屬俄國的勘察加、阿拉斯拉和阿留申羣島一起將使俄國成為在整個北太平洋擁有無限權力的主人。”
拿破崙戰爭之後,俄國在歐洲的地位如日中天,因此決心擴大在北美的活動範圍,南下加利福尼亞。1812年,俄國在舊金山以北建立羅斯要塞,成為向南擴張的據點和北部俄屬殖民地的糧食供應基地。之後,俄國還想利用西班牙北美殖民地的獨立運動來擴大在加利福尼亞的殖民地。但最終,俄國卻出人意料地在1867年以720萬美元的低價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成為其領土擴張史上罕見的“賠本買賣”。
從1812年建立羅斯要塞到1867年最終出售阿拉斯加,前後僅半個世紀時間。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俄國政策的前後反覆,其背後有着怎樣的戰略考量?以往,歷史學家們更多從地區國別史和歐洲國際關係史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是因為俄美公司的經營失敗、無法抑制美國對俄屬美洲領地的蠶食,以及俄國想拉攏美國從而放手與英國在歐洲和近東爭奪才向其出售阿拉斯加。而新中國美國史研究的拓荒者之一顧學稼先生1987年就提出,俄國美洲屬地政策的演變是與其對華政策緊密交織的。19世紀50、60年代之交,俄國從中國佔領了大量領土,為收縮力量加強對新佔領地區的統治並與英國爭奪遠東,俄國才斷然決定出售阿拉斯加。
習慣上,學界將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的俄英“大博弈”侷限於中亞地區。但實際上,俄英大博弈的地理範圍遍及歐洲、近東、中亞、遠東、太平洋乃至美洲。當我們將分散的歷史碎片用全球史的框架聚合在一起,很多以往不為人知的相互聯繫和邏輯線索就會以驚人的方式呈現出來。
俄國對黑龍江流域的覬覦由來已久,馬克思曾直指“從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維奇到尼古拉,一直都企圖佔有這個地域”。1842年,中國被迫與英國簽署《南京條約》,實行五口通商。這使俄國深感不安,擔心英國的勢力會擴展到中國北方,從而威脅1728年《恰克圖條約》以來中俄之間的易貨貿易以及俄國在中國的地緣政治利益。
1841年俄國將羅斯要塞出售給了美國人薩特,俄美公司大幅收縮了在美洲的活動。而到了1844年,俄美公司奉俄國外交部之命“考察”黑龍江,其在美洲毛皮生意衰落之後卻意外地獲得了俄國政府授予的經銷中國茶葉的優先權。正如蘇聯歷史學家奧孔在其《俄美公司》書中所説,“迫使政府保存公司的最根本原因,還在於策劃中的向阿穆爾邊區的推進”。
1847年,穆拉維約夫出任東西伯利亞總督,他主張把俄屬美洲出讓給美國,聯美反英,以集中力量於亞洲,“即使不能佔據整個遠東,至少也要統治整個遠東的海岸”。美國曆史學家戈爾德就此評論道:“1850年以後,俄國對於在遠東進行擴張的態度有了明顯變化……它的目標是向南擴展,而不是向東擴展,它從美洲撤退,並集中力量攫取黑龍江以南的領土和不凍港。”
1866年,當海參崴開始成為俄國在太平洋沿岸重要軍事基地的時候,路途遙遠、防禦薄弱的阿拉斯加等俄國美洲屬地實際上已變成一種累贅。12月12日,俄國外長哥爾恰科夫上奏亞歷山大二世,建議將俄屬美洲領地轉讓給美國並強調“俄國應把政府的全部注意力集中於黑龍江流域的屬地”,因為它“構成了帝國整體的一部分,並且從各方面來看,都能比美洲屬地的北方海岸提供更多資源。”沙皇同意了這一建議。俄美兩國經過緊鑼密鼓的談判,最終於1867年3月30日簽署了出售阿拉斯加的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