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所和紅嶺創投七月驚魂, 互聯網金融緣何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

陸金所和紅嶺創投七月驚魂, 互聯網金融緣何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

  導語:對於互聯網金融(以下簡稱互金)來説,今年的7月絕對是個多事之夏,行業內兩大巨頭陸金所和紅嶺創投紛紛傳出消極新聞,使得本來聲譽和大環境就已快跌到谷底的互金行業,陷入了更加掙扎的境地。

  兩大巨頭接連“出事”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互金行業發生在7月份的兩件大事,在7月20日上午一條消息在金融圈流傳開來:陸金所被監管點名,投資人儘快撤資。隨即市場開始隨謠言起舞,債權轉讓數量非理性上升,從20日晚間到次日凌晨,轉讓項目數量激增1.5萬個。

  陸金所於當日下午馬上發佈公告闢謠:“陸金所經營管理一切正常,投資者合法權益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但是大家似乎更願意認可“謠言的權威性”,市場恐慌依然在持續!在20日晚間債轉高峯時段,有些投資者為了將手中的金融資產及時變現,很多轉讓的利率都遠遠高於原始項目收益率。

  但謠言終歸是謠言,7月21日中午,轉債數量和利率回到了正常水平。

  另一個事件發生在7月27日,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突然宣佈要全面退出網貸,他説:“以大額標的模式為特色的紅嶺創投轉型比較吃力。網貸不是我們擅長的,也不是我們看好的,這塊業務最終會被清理出去。”他進一步表示,清盤網貸業務過渡期大概3年,要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將現有產品全部清理完成。

  兩件事雖然都是偶然發生的,但是當我們把視角置於整個互金行業中,就會發現不管是陸金所還是紅嶺創投,其實都是被大環境推上風口浪尖的浪花而已,形成這股海浪的力量更值得人們關注。

  大家都成了矛盾統一體

  至少有三股合力在攪動互金這片“想象中的藍海”,我把這三股合力的來源總結為三個矛盾統一體。

  你會發現在目前的形勢下,至少有三種角色陷入了自我邏輯的矛盾之中。一個是用户,在這個負面新聞滿天飛的背景下,還敢投身於互金的用户本身是有冒險精神的激進主義者,更看重短期受益,抱着賺一筆就撤的心態,可能只是聽了一些身邊人的蠱惑或者廣告的誘惑之後就大膽買進。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是風險厭惡型用户,經受不住市場的波動只要行業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恨不得迅速撤離。

  91金融CEO許澤瑋對此向數據猿記者表示:“有些用户本來就不適合互金行業,很多時候他們根本就沒有去深入瞭解產品,這樣的一批人走了,對企業、對行業其實是利大於弊的。”

  第二個矛盾體是監管部門。今年以來,隨着網貸暫行辦法的出台,各地方也相繼出台配套方案,口袋越扎越緊,紅線也變得清晰,規則似乎也變得明確起來。監管從來都是為了行業的良性發展,但唯獨在互聯網金融這裏,很多人覺得似乎有點變了味道。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波又一波政策的出台,使得無論是從業者還是互金投資人,都對行業的發展感到困惑。大家都不清楚到底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今天能做,什麼明天不能做。政策頻頻干預現有的規則,只會加劇人們的不信任感,加之監管部門制定政策的不透明性,更使得市場上人心惶惶。

  第三個矛盾體是平台本身。互金誕生的邏輯就是去中介化,消滅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然而現在的發展情況卻是,以P2P為代表的互金並沒有顛覆傳統金融的中介屬性,不管怎麼裝飾都擺脱不了金融中介變種的命運,而且在抗風險能力上甚至遠沒有傳統金融的信用保證。

  行業內普遍存在的這些自相矛盾的邏輯,就引發出另一個現象——整個行業似乎都成了驚弓之鳥。

  為什麼整個行業都成了“驚弓之鳥”

  在經過多年的野蠻生長之後,就像古代犯過罪的犯人要被終身刺面一樣,“高風險”、“跑路”、“灰色地帶”等負面標籤被刻在每個互金企業的“臉上”。用户對行業的不信任似乎成了政治正確,即使如今行業的整治已經取得顯著成績,整體性風險已經大為下降,但為什麼還是人人自危呢?

  第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在之所以誰都想罵上兩句,互金企業自己難辭其咎。前幾年P2P的無序發展帶來很多跑路事件,確實在信譽上對行業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雅捷股份CTO謝軍也向數據猿記者表示:“互金沒有給社會帶來價值,被説風涼話很正常,用更通俗的話説就是活該。而且現在行業異常躁動,炒作的成分過多,跟着鬧的太多,大家不信任是正常的。”

  第二:監管引發市場的“動盪”。從今年以來,監管部門頻頻出手,基本上建立起隱形的淘汰機制,未來市場將進入一場殘酷的“大清洗”。 紫馬財行CEO唐學慶認為監管篩選企業的方式有兩個,一是平台的資質問題;二是平台的具體業務。企業需要通過金融監管部門的合規整改驗收、完成備案登記、取得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以及實行資金銀行存管。根據業內人士反應,這些環節每一步都很棘手。

  許澤瑋認為:“客觀來説監管是一個好消息,因為監管傳遞的一個信號是政府部門認可互金行業的正當性,而且監管不是一種懲罰,對行業領先的正規企業是一個好消息”。

  儘管對於未來來説,監管很有必要,但是在短期內監管所引發的市場“動盪”也引發了很多人的擔憂。

  謝軍毫不隱晦地表示,“政府動不動就説要拿出壯士斷腕的氣魄,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一刀切的政策是無能的體現,我們現有的政策水平有待提高,把握變換的幅度和鬆緊程度的能力需要進步。”

  第三:很多本就不該進入互金的企業到了該退出的時候。互金已經發展到了深水區,以往靠着草莽氣打拼的企業漸漸不適應了,許澤瑋説:“過去幾年很多沒有任何金融和互聯網背景的企業都做起了互金,那個時候隨便偽造一些資質,做一些推廣,吸收幾個億的資金很輕鬆。而現在的現狀是近百家領先的平台,市場費每天都在減,客户都過剩,完全不用花錢做推廣。那些還在花大錢做用户推廣的,慢慢就被淘汰了。”

  是什麼原因造成做推廣的平台反而要被淘汰呢?

  謝軍認為,互金企業以數據為生,如果沒有可靠的數據來源,天生就“沒了腦子”。那些花大錢做推廣的企業,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數據支撐的,數據產業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律—悶聲發大財。那些滿世界做推廣,敲鑼打鼓做廣告的不是想靠金融賺錢,完全是靠點擊率。

  第四:互聯網帶來的信息不對稱。是的,我沒有説錯,正如前文所説,互聯網金融創立的邏輯就是互聯網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是,如今的現實卻截然相反,互聯網實現了信息共享,但連帶着生產了大量無用信息,用户碰到更多垃圾信息的可能性會大幅度地提高,很多用户無法分辨信息的正確性,就像這次謠言一樣。用户處理信息的效率並沒有提高,所謂的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

  這些眾多的原因交織在一起,使得原本就混亂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成了一個混沌的漩渦。當然,行業的改革之路已經開啓,行業長遠發展還是要靠企業自身,一場淘汰賽在悄然進行,法規會如何變化,市場會選擇什麼樣的企業?數據猿也會在未來的日子裏一起陪大家觀察和解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16 字。

轉載請註明: 陸金所和紅嶺創投七月驚魂, 互聯網金融緣何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