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社會)“海河夜話”解民憂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綜合

  新華社天津7月29日電題:“海河夜話”解民憂

  新華社記者白佳麗

  還有不到1個月,陳魯明就要光榮退休了。工作了幾十年,這段時間本可以歇歇,交接下工作,但他卻格外忙。

  “前些日子到居民家嘮家常,嘮出來的問題還沒解決完!”

  作為天津市南開區住建委副主任,10多天前,在南開區“紮根網格、血脈相融”實踐活動中,陳魯明和其他兩位同志組成了紅色網格服務隊。走訪南開區翰園北里一個老舊居民區時發現,一處平房裏住着一家老小7口人,主房實際面積只有15平方米,房頂上則是用彩鋼板搭的違建。

  進門一聊,原來這些平房是20世紀50年代搭建的,後由一家醫院接手分給了職工當宿舍。現在這户人家是當年自行調換房屋後搬來的,一無醫院員工證明,二無房屋使用證明。所以,申請公租房的願望因手續不全而長期未能實現。

  於是,陳魯明開始四處聯繫相關部門,三番五次上門,千方百計幫着尋找證明……“我要在退休前盡最大努力幫助解決這件事。”他説。

  盛夏的天津,高温悶熱。類似這樣的一場場聽民聲、察民情、紓民困、解民憂、暖民心的“海河夜話”,正在大街小巷展開。

  從南開區的“紮根網格、血脈相融”實踐活動,到和平區的“和平夜話”實踐活動,許許多多的機關幹部同陳魯明一樣,利用工作之餘,走出機關大院,來到羣眾身邊。瞭解百姓心裏盼什麼的同時,切實轉變幹部作風。

  南開區委組織部副部長丁志安説:“一名幹部就是一盞燈,只有幹部真正沉到基層了,才會真正瞭解民心、聽清民聲,羣眾才能感受到黨組織、黨員幹部就在身邊。”

  傾聽並解決好百姓反映問題的同時,每一次“夜話”還是一次“服務輸出”。不久前,和平區人民檢察院的檢察官們,為轄區小白樓街道崇仁里社區的居民深入淺出地講解《民法典》,尤其對居民關心的財產繼承等問題一一解疑釋惑。甚至微信羣、抖音號,也都成為“夜話”的載體。

  目前在和平區,自7月1日“和平夜話”實踐活動啓動以來,千餘名黨員幹部深入社區,切實解決百姓實際困難問題;南開區則以低保户、殘疾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為活動重點關注人羣,紅色網格服務隊正在成為聯繫服務羣眾“最後一米”的重要隊伍。

  “幹部放棄‘工作八小時之外’的休息,下沉到社區,聽聽我們説説心裏話甚至是發發牢騷,心也就貼得更近了。”南開區79歲的獨居老人董菊蕊感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