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西藏昌都市類烏齊縣普瓊村的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毛嶺管理站,一羣馬鹿或懶洋洋地趴在草地上曬太陽,或成羣結隊前去飲用從遠處雪山流淌下來的冰雪融水。
看到有人走進草場,鹿羣開始躁動。有的警惕、猶豫,離得遠遠的;有的卻徑直奔過來,用頭和臉在人的身上蹭來蹭去,像孩子一樣撒着嬌。
代玲攝
1993年,西藏建立自治區級的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2005年,該保護區正式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8000餘頭馬鹿生活在方圓12萬多公頃的保護區內並得到了有效保護。
“嘖嘖嘖、嘖嘖嘖……”在長毛嶺管理站,一位藏族老奶奶提着裝滿食料的塑料袋來餵馬鹿了。
這位老奶奶名叫向秋拉姆,曾是管理站鹿場的管理員,兩年前已退休。但和馬鹿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她還是經常回來看看她的“老朋友”們。
代玲攝
50年前,向秋拉姆曾餵養過3只小馬鹿。“我15歲的時候,村裏人交給我3只從山上救回來的剛失去媽媽的小馬鹿。”向秋拉姆説。
雖然沒有養馬鹿的經驗,但向秋拉姆卻精心照顧了這些小馬鹿,給它們喝犛牛奶,稍微大一點了,就給它們喂糌粑。白天帶它們到草原上吃青草,晚上再帶回家。
“天冷的時候,怕凍着它們,我還和它們睡在一起。”向秋拉姆説。
過了幾年,村裏人告訴向秋拉姆,該把小馬鹿放回山上了。
小馬鹿回到了山上,向秋拉姆的心卻始終放不下,擔心它們不能“自食其力”。直到有一年冬天,十幾只野生馬鹿下山覓食,向秋拉姆一眼就認出自己曾經養過的3只也在其中。
代玲攝
“它們還認得我,跑過來跟我玩。”向秋拉姆説,她就拿出糌粑給馬鹿們吃。
這些年,管理站每年都會為前來覓食的馬鹿準備充足的食料,一到冬天,馬鹿就會結伴而來,多達數百隻。
在向秋拉姆的影響下,她的家人也加入了照料馬鹿的隊伍。
23歲的白瑪澤仁是向秋拉姆的小兒子。如今他和哥哥仁青澤培已經在管理站工作4年多了。接過母親的接力棒,哥倆承擔起了管理和照料冬天下山來覓食的馬鹿羣的任務。
代玲攝
每到上班時,白瑪澤仁就早早地來到管理站,打開倉庫,用袋子將食料裝好,扛到鹿場。馬鹿一看到他,就會從四面八方圍攏過來,等着他餵食。
25歲的仁青澤培已是鹿場的負責人之一。
代玲攝
類烏齊在藏語裏是“大山”的意思,全縣森林面積334.47萬畝,森林覆蓋率35.18%,草場面積509萬畝。
為有效推動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每年年初,類烏齊人大都會制定有關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的年度執法監督工作計劃。2019年8月,類烏齊人大還組織人員深入到縣林草局、長毛嶺鄉等,採取聽取彙報、查閲資料、現場調查等方式,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法》貫徹落實情況專題調研,不斷推進當地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代玲攝
走進管理站的大門,第一個大院落的右邊是科研樓、救護中心、動物籠舍,左邊是管理人員宿舍、食物儲存間、光伏電站等設施。第二個院落則由數百畝的草場組成,冬天,野生馬鹿就在這裏棲息覓食。
管理站內有6座瞭望塔,東西兩側還各安裝了一個攝像頭,用以監測周邊的情況和馬鹿的動向。
代玲攝
“坐在科研樓的辦公室裏,我們就能通過監控設備監測和記錄馬鹿的生活情況,開展科研工作。”類烏齊縣林業和草原局工作人員段世昌説。
夏天一到,馬鹿就要返回山上了,到時,管理站的8名管理員還會去巡山。不僅如此,在類烏齊,護林員在巡山巡邏途中,或農牧民上山時,一旦報告發現病危、受傷、迷途野生動物,縣林草局會立即派專人赴現場進行救助,之後再選擇合適的時機和環境放歸大自然。截至目前,共計救助野生馬鹿30餘頭。
和向秋拉姆他們那一代護鹿人不同的是,在類烏齊林草部門的培訓下,白瑪澤仁他們這羣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管理人員正在熟練地掌握各類現代化儀器,以便更科學地保護馬鹿。
代玲攝
“現在保護區下設長毛嶺、仁青卡、謝通、北同、類烏齊鎮5個管理站,以馬鹿、白唇鹿等為代表的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得到很好的保護。近期,保護區及其周邊,雪豹、棕熊等野生動物也頻繁出來活動。”段世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