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關於人工流產的一則央視新聞再次浮出水面。
數據顯示,早在2014年,我國每年人工流產就多達1300萬人次,這還不包括藥物流產和在未註冊私人診所做的人工流產數字。
流產人羣呈未婚和低齡化趨勢,25歲以下佔28.5%-47.5%,重複流產比例高,佔55.9%-65.4%。
而做人工流產最小的孩子,只有13歲。
專家分析,青少年普遍缺少避孕意識,風險意識太弱,期望學校和社會重視。
可是,作為兩個小女孩的媽媽,小編想:專家的應對方案,真的是我想要的答案嗎?
所有的青少年父母,都會期待自己的孩子遠離性行為,不揹負身體和情感傷害的包袱,而是帶着單純和盼望進入婚姻。
其實,除了傳遞性教育知識給孩子,父母可以發揮影響力的地方還有很多。所以,我們需要從負面新聞中抬頭,在孩子的生命中發揮真實的影響力。
4個要素影響青少年的選擇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斯坦頓·瓊斯在《如何和孩子談性》一書中講到:青少年在性行為方面的表現,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預測。
前三個方面以孩子對關係的需要為基礎,分別是: 孩子與父母關係的親密度,與同齡夥伴的親密度,與其交往的同齡人性體驗的程度。第四個方面是青少年的個人信仰價值觀,以及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這四個方面對孩子的青春期性行為有深遠影響,但如果等到青春期來臨之後,父母才開始在這幾個方面下工夫,那就來不及了!
如果父母想提升孩子與自己的親密度,幫助他們樹立成就感,影響他們在朋友方面的選擇,他們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在這些方面努力。
美好親子關係的巨大作用
瓊斯夫婦不斷強調: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越親近、越健康,對孩子性行為的影響力也就越大。
“事實不斷驗證,一個與母親有親密、健康關係的女孩子,在性體驗方面會很保守。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活出父母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父母對孩子道德觀的影響,不在於慷慨激昂、滔滔不絕的説教。如果期望影響孩子的道德觀,父母就必須與孩子建立足夠親密的關係,使得孩子會願意在道德上跟隨父母的腳步。
瓊斯夫婦認為,在孩子小學高年級階段,如果父母還沒有抓緊時間建立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孩子很容易從父母面前溜走。因為此後孩子將越來越獨立,越來越與朋友親近,也越來越難以溝通。
“父母需要創造一些優質時間,與孩子一起度過。這個時候不要説教,而是用這段時間來享受與孩子在一起。父母要把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建立在對他們的鼓勵和讚美上。”
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如何能夠在青少年的性選擇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呢?
我們要意識到道德包含的兩方面內容——對規則的遵守和對關係的忠誠。男性多會注重規則,女性傾向於關係。以女孩子為例,在青春期這樣複雜的年齡,與父母的關係可以對她起到保護作用。 當女孩面對性方面的選擇時,對她而言,選擇並不是在一個男孩子和抽象的道德原則之間進行,而是在與男孩的關係和與父母的關係之間。
孩子在與哪些同齡人交往?
一項研究發現, 一個青少年對同齡人性行為的看法,可以最直接地反映出他自己是否正處於性活躍狀態。這項研究的結果,讓我們不得不再次強調:人對關係強烈的需要。
我們都希望有融洽的關係,都希望被接納。 如果一個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並不親近,她就會努力尋求同伴的接納;如果這羣同齡人恰好在性方面很活躍,那麼這個孩子很可能會發生性行為。基於這一點,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時刻警醒,自己的孩子在和哪種類型的朋友交往。
很多研究人員認為,青少年對同伴的選擇,受到他們與父母關係好壞的影響。換句話而言,父母只要努力保持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就可以極大地影響他們對朋友的選擇。
與父母關係緊密、溝通無障礙的孩子,傾向於結交父母會認可的同齡人做朋友,這些朋友在價值觀、道德觀和活動娛樂方面,都會比較符合父母先前的教導。
因此,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越親近,就越不必直接干預孩子在朋友方面的選擇,可以放心讓孩子結交自己喜歡的朋友,而不必擔心他們偏離父母之前教導的價值觀。而且,這樣的朋友圈可以幫助孩子遠離各種性體驗。
相反地,與父母關係疏遠、有隔閡的孩子,則會傾向於選擇父母不會喜歡的同齡人來做朋友,這些朋友的價值觀和理想,多與父母的教導相違背。
當危險信號出現時
如果我們已經開始覺察到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並因為他們交往的朋友而擔心,那麼擺在父母面前的問題是件很棘手的事情。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父母千萬不要和孩子發生很大的爭執,這樣只會使孩子更加與我們疏遠。
如果我們為孩子交往的朋友擔心,那麼我們可能需要請孩子堅決、果斷地斷絕與這些朋友的交往。這樣做可能會非常困難,所以父母在付諸行動之前要計算好代價。
首先,父母不得不承認: 我們無法掌控孩子生活的全部,在學校裏和各樣的活動中,孩子還是有可能與不好的朋友在一起的;父母在這一點上沒有多大的發言權。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可以阻止孩子與不好的朋友繼續交往,但是沒有辦法幫助他們和出色的孩子建立友誼。在這個過程中,主動權在孩子手裏。
所以,為了有效地改變孩子的周圍環境, 與其努力去阻止他們與壞朋友交往,父母不如鼓勵孩子,積極加入到不同的同齡人團體中。也就是説,你可能沒辦法讓孩子不去和某些朋友交往,但是父母可以把他們引到生活態度積極的團體中。
鼓勵孩子加入新的團體,可能無法幫助他們迅速建立起友誼,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幫助孩子,能夠“在正確的時間裏出現在正確的地點”,而在那裏他們很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友誼。而且,你們和身處同樣環境的父母溝通,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其他有力的武器
有研究表明,與同齡人相比,有堅固個人信仰的青少年在性方面的表現會相對保守。所以瓊斯夫婦建議父母們,“從孩子小學開始,就要努力幫助孩子建立活潑的信仰,以預備他們面對青春期的挑戰。”
父母還要花心思鼓勵孩子發展以下能力:
同情心,感同身受地體恤他人情感的能力,以及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要幫助孩子更好地瞭解他人的感受。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不要只跳出來教訓孩子一頓,而是要花時間向孩子解釋對方的立場、瞭解他人的感受,逐漸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在孩子的性品格中,感同身受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 只有那些能夠敏感地體會他人感觸的孩子,才可能發展出健康的友誼和美好的戀愛關係。與他人健康、親密的關係,可以防止孩子在青春期發生性行為。其次, 培養孩子感同身受的能力,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瞭解青春期性行為帶來的嚴重後果。
自律也是很重要的能力,有一種很特別的自律叫推遲享樂。這是非常重要的,推遲享樂可以使孩子為了以後的幸福,而放下眼前一時的享樂。 父母要鼓勵孩子為了避免以後長久複雜的問題,放棄青少年性行為所帶來的一時享受,為了未來美好和諧的婚姻而耐心等待。
此外,瓊斯夫婦還發現: 那些在學業上有目標、有信心能夠進入大學、喜歡上學、積極努力的孩子,在性方面會傾向於推遲各種性體驗的發生。而那些前程渺茫、沒有目標的孩子,則更願意追求身體的快感。他們認為反正將來一片暗淡,不如及時行樂。
實質問題不在於孩子是否在乎成績,或是成績出色。 問題的關鍵在於,孩子是否對未來有意義的生活充滿盼望,相信他們會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這樣的希望可能幫助他們不去追隨空虛的享樂,而能夠做正確的決定。
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看到生活的意義和希望,讓孩子心中有使命,勤奮地學習,學會和人建立關係。父母要鼓勵孩子點滴的進步,幫助他們制定目標,發揮出最大的潛力,去祝福別人 。這些都為孩子選擇遠避性行為、過有價值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